學生眼中的竇桂梅老師(芮火才)
2.“雖然她講課聲情并茂,但她提的問題總不知什么意思,也沒有幾個人回答,而且從一件事轉到非常遠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提的問題總不知什么意思”雖然有失偏頗,但一部分學生對竇老師提出的問題理解上確實感到比較困難卻是事實。主要原因一是因為竇老師提的問題特別多(共43個),且提出問題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特別短。據統計,竇老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最短的為1秒,最長的為14秒,平均為5秒。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理解竇老師提出的問題當然容易“不知什么意思”。二是竇教師提出的部分問題比較深奧,超出了學生經驗系統所能支撐的水平。例如,要求學生對外交官和歷史教師對晏子的評價發表自己個人的看法,實際上有點勉強。因為要求學生針對這些評價發表個人看法并不切合學生的實際,也不是基于對文本人文價值的討論。正因為如此,所以竇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也沒有幾個人回答”。據統計,全班28個同學中被提問的學生為15人,共有兩人被提問14次。這說明,回答竇老師提出的43個問題主要集中在少數學生身上,也就是學生提到的“反應快的人”。
學生所說的竇老師提的問題“而且從一件事轉到非常遠的地方”,實際上就是指的學生在學習課文但對課文并沒有深入理解時,竇老師不斷地補充一些材料,并要求學生研究一些與課文看似相關實際可能關聯程度不是很大的問題,學生感到茫然,所以“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例如,補充“胯下之辱”到底為了什么?如果不補充這個材料,學生通過課文理解晏子這個人物形象會不會有困難或在價值取向上出現什么偏差?
拋開文本,或者說不是基于文本情景,讓學生對外交官和歷史老師的觀點進行評價,是不是有這個必要?
至于竇老師可能是為了防止學生會認為楚王只是對晏子個人的尊重而不是對國家的尊重所補充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不但有牽強附會之嫌(因為學生從課文中就能悟出這個道理),而且價值引導上會存在危險。不可否認,一個富有智慧的弱小者或一個弱國的智慧者要得到要他人的尊重是比較困難,但并不是說沒有可能,特別是在社會逐步文明的今天。是否會是楚王對晏子尊重而對她的祖國束然起敬?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生也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我是強者,我就可以肆無忌憚。
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竇老師在教學中補充的內容如果適當少一點,更切合學生實際一點,更立足文本一點,學生自我學習的時間必然會增加,自我感悟必然會更深刻,個性化學習的能力必然也會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