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眼中的竇桂梅老師(芮火才)
思考二: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
不同的學科雖然有不同的個性,但老師的教永遠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卻是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不然,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體現?學生的自主意識如何發揮?又如何才能做到“教是為了不教”?這樣的服務包含教師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深入了解,對學習目標的正確定位,對學習內容的把握,對學習方法的科學選擇,對學習評價的仔細研究。這樣的課也許不會很好聽,也許不是很好看,也許老師的許多意圖得不到很好的落實,但為了學生又何妨?教師的水平主要不是體現在如何“教”上,而是主要體現在如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合適的服務。
思考三:“深入”必須“淺出”
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是必須的,某種意義上講是挖掘得、研究得越深越好。但問題是如果只是“深入深出”,學生必定因為難以接受而“消極防守”,當然也就夫去“深入”的價值,有時反而給人“賣弄”、“作秀”的感覺。“深入”進去能夠“淺出”才是“深入”的價值所在。之所以要“淺出”,不僅是因為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更重要的只有通俗易懂,才能心領神會。對于教師而言,“深入”的功夫是指對教材的理解水平,表現的是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水準;“淺出”功夫是指教師將深奧的內容加工后呈現給學生的水平,表現的是教師的教學藝術。“深入”是“淺出”的基礎,“出淺”才能體現“深入”的價值。
思考四:應該尊重文本
毋庸置疑,因教材編寫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最好的教材都無法適合所有學生等原因,教師對文本的加工改造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這種加工改造既包括適度的加工,也包括完全的替代。但我們對加工后的文本和替代后的文本要表示足夠的尊重。我們的學科教學確實要解決許多問題,但一個文本或一節課能解決的問題畢竟有限。當我們不能基于文本解決某些問題時,學生的學習就很有可能中心不明、目標不清、效果不實。教學是不是也要遵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原則?
外行評課本身就有嘩眾取寵之嫌,雞蛋里挑骨頭又有“小雞肚腸”之疑,敬請“內行不計外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