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課堂教學評析
<!--插入廣告js代碼-->在鹽城市農村小學語文課教學展評觀摩活動中,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有特點的教學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技藝以及他們那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給觀摩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感受頗深的還是陳劍鋒老師執教的《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那節有意識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閱讀教學實踐課.【教學回放】
教者先給學生介紹了讀書的三種境界:讀薄,即指能對內容進行提綱挈領;讀厚,即指要潛心走進課文,理解其豐富的內涵;讀活,即指跳出課文,聯系生活,展開合理的想象.接著讓學生自主默讀課文,理解和體驗課文內容的意蘊.在教師不加任何干預的情況下,學生經過近十分鐘的獨立閱讀和思考,陳老師讓學生自主地發表自己的閱讀體驗.
生:司馬遷受到酷刑,還能忍辱負重地堅持寫成《史記》,這種精神了不起.
生:幾乎是一夜之間,司馬遷就從九重天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地位沒了,連做人最起碼的尊嚴也沒了,但他還能堅持寫書真不容易.
生:這皇帝真不算東西,司馬遷僅僅是為人辯護幾句,就遭受了這樣的奇恥大辱,地位沒了,連做人最起碼的尊嚴也失去了.如果是我,還不如死了的好.
生:司馬遷由一個過去受人羨慕的人變成現在被人嘲笑的人,那確實不是人過的日子.
……
教師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說說在閱讀中還有哪些問題要搞清楚,提出來讓大家一起來研究解決.
生: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使司馬遷放棄了輕于鴻毛地死去的想法,而選擇了忍辱負重地活下去的.
生:司馬遷連做人的尊嚴都沒有了,為什么還能忍辱負重地發憤寫《史記》呢
生:本文主要敘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事,作者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寫一些與寫作《史記》無關的事
……
教師把這些問題歸納在黑板上,讓學生通過再讀課文,相互討論,交流,修正等等方式進行探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生:我從課文的第一小節中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知道他從小聽了英雄的故事,并且很激動,說明他從小就立下了長大后要做一名英雄的偉大志向.
生:我覺得,他發憤寫《史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受到了他父親的影響.因為司馬遷有這樣一位立志寫史書的父親,肯定會讓他從小就產生了對歷史方面濃厚的興趣.
生:我補充他的看法,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不僅僅是父親的影響,還有他自己的志向.要不然,他就不會有那么大的積極性去努力讀書,四處游歷,廣交朋友,積累大量的歷史資料了.
生:在那個做兒子的都特別講究一個孝字的年代,父親臨終前留下了遺愿,作為孝子的司馬遷是沒有理由不去完成的.
教師在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的前提下,才用大屏出示:
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啊!
……
師:……請你們結合自己的理解,深入體會司馬遷說的人本來就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這段話對我們有些什么樣的啟發.
生:在司馬遷看來,為了個人的恥辱,痛苦而死,就是輕于鴻毛.
生:司馬遷認為:心里裝著責任,想著別人,就是重于泰山.
生:貝多芬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堅強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就是像司馬遷一樣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生:由司馬遷的故事,我想到了美國的海倫凱勒從小因病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仍然學會了說話寫字,成了一個著名的作家.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就應該像他們那樣不屈不撓,才能取得成功.
生:我從司馬遷身上看到了作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要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格.我們應該像司馬遷那樣對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