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課堂教學評析
……
盡管這些學生的回答不一定都符合教者所預想的要求,但是,這里沒有像有些教師那樣采用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邊讀邊思考……問題等等傳統的模式,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解放:走進文本,獲得了自己的個性化的理解,跳出文本,又能夠沒有拘束地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并在班級得到了交流.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嘗試.反思陳教師的課,我可以從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走進文本,讀出個性化的體驗和感悟.
新課程理論強調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陳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能力.為了實現這預定的教學目標,他注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并加強了對文本的讀法指導,圍繞讀薄,讀厚,讀活的讀書方法讓學生科學而又理智地走進課文,潛心讀書,把課文讀懂,讀透,讀深,體現了文本化,個性化的原則.為了檢測學生自主閱讀,個性化體驗的效果,陳老師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的自信心,給學生打造一個利于他們進行交流和研討的平臺.課堂發言中的答案有些盡管還不盡如人意,但是,讓學生能夠有這么一個不受教師干預的環境,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難能可貴的.
二,深入文本,突出質疑,探究的學習過程.
把課文作為閱讀教學的例子,讓學生通過閱讀和研究學習閱讀的過程與方法,體驗閱讀所帶來的喜怒哀樂,重視閱讀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已經成為教學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者的一種共識,客觀上也成了評價閱讀教學的一條原則和標準.陳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不僅注重學生的獨立閱讀,理解,更在鼓勵質疑和探究上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這對于我們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者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了讓學生質疑和探究上,引導學生成功地把握文本的細節和血脈進行閱讀理解.陳老師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挖掘內涵,進入內心世界,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司馬遷的內心痛苦,矛盾,感悟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自強寫歷史巨著《史記》的頑強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陳老師成功地創設了質疑與探究的情境,營造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氛圍.通過巧妙設置疑點→激發好奇心理→質疑,解疑→討論,爭辯→點撥,提升等教學過程,實現了自己預定的教學目標.
三,跳出文本,突出學生情感,智慧與品德的升華.
建設開放的語文課程,是第八次課改賦予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反思過去的語文教學,之所以受到了各種各樣的非議,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語文課教死了.所謂死,是指老師們在教學時就教材教教材,曾有人形象化地比喻:教材就像如來佛的手掌,教師和學生就像在那手掌中翻筋斗的孫悟空.所謂活,則是要從文本出發,而又不拘泥于文本的桎梏,做到入乎其內而又能夠靈活地出乎其外.仔細地回味陳老師的課堂教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體現了他的個性特點.
跳不出文本的教學過程,只能是一個教學生讀死書的過程.本節課是教者敢于創新,大膽跳出文本,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放飛思想的一次實踐.盡管教者引導學生跳出文本的教學過程是短暫的,但給學生的收益卻是很大的.它激活了學生的智慧,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學生的情感,品質播種在知識的土壤上,讓學生初步感知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在現實地體驗與感悟,思索與想象中碰撞出知識,智慧,品德,志向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