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金蟬脫殼(共3課時) 附相關資料
資料:關于"殼"的讀法
蘇教版小學語文《金蟬脫殼》一課中出現了多處“殼”字,在我們平時的說話當中一般都讀成ké,可是書中卻標出了qiào這一讀音,那么通篇中應該讀什么音呢?在備課時令我產生了困擾。
我先自己練讀了一下,都讀成qiào,覺得很別扭,畢竟與平時的語言習慣不同,但都讀成ké,顯然與書中所標的讀音不符。于是便認真揣摩編者的意圖。再次認真審讀教材,發現題目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并沒有標出讀音,而是在第二自然段“金蟬脫殼”這個詞后才標出讀qiào,除此全文再找不到有第二種讀法,這是不是表示只有這個詞中讀qiào音,而其他處讀ké呢?認真翻閱配套的教學參考書,看到附錄《一年級上冊至五年級上冊生字表》中“殼”字的兩種讀音都出現過。這可如何是好呢?
年級備課時間中,我提出了這個問題,各位老師認為應該查字典確認一下。通過查閱發現《現代漢語詞典》中不同時期的字典有類似的解釋,卻又沒有明確的指示出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是不是因為年數久遠了?近幾年有沒有又修訂呢?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又專門跑到購書中心查閱資料。在中國社科院2005年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查到:“殼”讀ké時可加兒化音(~兒)是口語化的讀法,為名詞性,義同“殼”qiào,在以下詞語中使用該讀音:貝殼、腦殼、雞蛋殼兒、子彈殼兒;當讀qiào時可解為“堅硬的外皮”,如甲殼、地殼、金蟬脫殼。我們是否可以把詞典中的解釋理解為口語時讀qiào,書面語和專用名詞中讀ké呢?在中國社科院2005年編寫并出版的《古代漢語字典》中雖然也有ké的讀音,但仍然偏向于讀qiào音的。可語文教師作為普通話的傳播者自然要教給學生標準的普通話讀音,我認為越是有爭議的,越是要研究清楚,于是我又翻閱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實用普通話》一書。書中明確指出:“軀殼,指肉體,相對于精神而言。讀qiào,適用于書面語的合成詞。意表物體堅硬的皮甲。另有‘地殼、甲殼、金蟬脫殼、物質外殼’等詞。在漢語的口語中,‘殼’可讀為陽平的ké音,并成‘兒化韻’,如‘腦殼兒、子彈殼兒、卡殼兒、貝殼兒、空殼兒、雞蛋殼兒’等。”
由此我想到了普通話中有兩個讀音,但又沒有意義上的區分的字,大都是中古入聲字。類似的還有“色、剝、血、角、薄”等在普通話中都有兩種讀音,但意義相同。它們都是入聲字。
再回頭來去了解編者這樣注音的意圖。我在鳳凰語文論壇上找到了南京培訓會上汪曉鉛主任關于教材修訂的說明,他在發言中講到:“生字的規范依據是國家語委的規定和相關的工具書,主要是《簡化字總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普通話異讀詞審驗表》、《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范詞典》、《辭海》等等。” “5-6年級,隨文注音有這幾個情況,一個是這字不在3500常用字里面,如齊涽王的‘涽’;另外,在做人名、地名,或是多音字可能會錯讀的,也隨文注音,《嫦娥奔月》里‘逢蒙’的‘逢’pang,《金蟬脫殼》里的‘殼’。”其實他的講話已經很清楚地表明了編者意為注意易讀錯的音。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在本文中所標示讀音的地方讀為qiào,“殼”在其他地方出現且不是書面語合成詞時,可按照口語化的讀法讀為ké。這樣以來,再讀文章的時候感覺舒服了,最重要的是心里踏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