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解讀
高爾基作為一個父親,作為一個智者,善于從小事入手,寫信目的有:一、感謝兒子種下的鮮花給他帶來了愉快;二、告訴兒子給別人帶來美好的東西并不難;三、美好別人愉快自己。
至于“給”比“拿”愉快,這是高爾基的個人感悟,每個人的解讀可能不同,如果理解成是付出與得到,那么有人付出了也就有人得到了,二者都是愉快的,付出的人感到幸福,因為有人在享受他的付出.如果兒子栽的花,父親不愉快,那么兒子的付出談何愉快呢?在這個層面上講“給”與“拿”是沒有誰比誰愉快的。如果把“拿”理解為“索取”,可能才有一定的比較性。
再換個角度,從兒子出發,栽花可能并沒有想那么多,可能是喜歡勞動,可能是愛花,可能是好玩兒,也可能是為了父親,這些都是合理的,作為一個十歲的小孩子,栽花好玩兒可能更合理些,我們的思維要開放,不必拘泥,更不可框死。
教材,不要習慣性地、人為地、功利性地往“教”的方向去鉆、去挖、去引,最怕課堂說教味兒濃,很多的“教”不是“說”出來的。教材真該改個名字了,別讓許多人拿到它就條件反射似的,一切都是拿來主義,就往“教”里裝。
一家之言。
更多資料: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課堂實錄及評析(二)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