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開端 及吳運鐸相關資料
我怕母親見了我的傷口又要難過,不肯下地洗腳。我對母親說:“媽媽,不要緊,明天我還去挑。”
母親問我:“你吃過飯了嗎?”
我回答:“我不餓。”
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過高山去挑煤。扁擔一壓上紅腫的肩頭,頭上就直冒冷汗。我想應該趁力氣還沒使盡的時候,先多趕幾步路,免得磨到天黑又誤事,就咬緊牙,兩腳不停,一直把這擔煤挑到車站。
從此我走上艱難的生活道路。
中國的保爾——吳運鐸(1917-1991)
吳運鐸根據自己的戰斗經歷寫成傳記《把一切獻給黨》,1953年7月工人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十五章。其中“勞動的開端”、“制造槍榴彈”兩章(節選)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作者參加革命前的窮困、饑餓、沒指望,社會的黑暗動蕩,及此后的走向革命、義無反顧、身殘志堅、獻身革命,都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語言樸實本色,也活潑生動,愛憎分明,真情傾訴,并無任何生硬說教之處。本書又是傳紀體,紀實的,而作者吳運鐸又有“中國的保爾”之稱,當時仍在世,更加真實可感。教育影響了幾代人。書名“把一切獻給黨”,正是作者為黨的事業獻出一切的決心、意愿與驕傲,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書的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章,童年。“我是在礦山上長大的。”這是全書第一句話。礦是江西萍鄉煤礦(安源)。作者生于1917年,祖籍湖北。大革命前,其父是礦上小職員,省吃儉用,勉強渡日。為了下一代有出息,他的父親還供吳運鐸兄弟幾個還上了小學。童年的吳運鐸對機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了想當管機器的人。
第二章,勞動的開端。大革命時期,萍鄉煤礦是活躍的,工人覺醒的開始,工人集資建造了三層樓高的工人俱樂部,扯起了“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大橫幅,辦起了工人夜校,昔日當牛做馬的工人,今日揚眉吐氣。吳運鐸也參加了兒童團,當了宣傳員。帝國主義反動派內外勾結,鎮壓了工人運動,殺害了工人領袖黃靜源。北伐戰爭之中,安源總工會又公開出現,在礦井口札起了高高的牌樓,上面寫著“也有今天!”成立工人糾察隊,支持北伐。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勢力進入并占領了安源,煤礦很快倒閉,工人大批失業,沒了生計。吳運鐸一家首當其沖,很快陷入困境。連飯也吃不上,更不能上學了。于是挑煤、揀煤渣,維持生計。吳運鐸,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的為謀生的勞動開始了。
第三章,在礦井里。在安源活不下去,只有逃回原籍。原籍也不行,又去大冶礦謀生。當了小學徒,吃盡工頭的苦頭。因勤學刻苦,規定三年出徒,結果一年半就出徒。父親病逝了。母親和妹妹又逃回安源謀生。
第四章,覺悟。學本事,靠本事吃飯---此路不通!全國抗戰開始了。到工人夜校學習,聽從武漢城里來的大學生講抗日救亡,遇到地下黨員張明,參加發行《新華日報》,受到了階級教育,懂得了反抗、革命的道理。礦主要攜款逃跑,工人起來斗爭,反動軍警鎮壓,二十多名工人被殺害。吳運鐸被追捕,也曾被利誘。吳運鐸要參加新四軍。
第五章,我們的工廠。展轉長沙、南昌,到達皖南云嶺,奉命組建兵工廠。白手起家,一切草創。為了黨,為了革命。“我們多流一滴汗,戰士少流一滴血!”兵工廠建起來了,有了名氣。國際友人史沫特萊也來參觀并大加贊賞。找著了解放了、做主人的感覺:“在這以前,我們什么時候,對什么西能說一句‘這是我們的’?河流、土地、礦山、機械、鐵路……所有一切,都不是我們的。它們被少數人霸占著,我們都受少數人的奴役。只有今天,在革命隊伍里,我們工人才可以自豪地說:‘這是我們的!’”有了榜樣與偶象:紅小鬼(10歲就在紅軍隊伍里,父母均犧牲)出身的羅克繩,年僅17歲,“他的剛毅沉著……他誠懇謙虛,關懷別人。他又是那樣單純,就像一池清水,清可見底。他對我有一種強烈的感染力,甚至使我在不知不覺中摹仿他的一舉一動。”也有了革命大家庭的溫馨:同志情,一家親,大家一塊過苦日子,一塊奮斗,一起歡樂,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軍隊與老百姓,魚水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