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1、教材重組,連詞成句。
本冊課本練習七中的“熟記成語”,編者以12個成語介紹了司馬遷的一生。學完課文之后,我即把這一練習提上來,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理解這些成語的意思,并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連詞成句,概括司馬遷光輝的一生。既積累了成語,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司馬遷偉大人格的認識:
“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從小就(博聞強記),聰慧異常,再加上(家學淵源),他受父親影響極深,立下了宏偉的志向:協助父親寫完《史記》。為了增長見識,積累材料,年輕時代的司馬遷(櫛風沐雨),游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在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將軍李陵入獄,司馬遷(挺身而出),(犯顏極諫),因而得罪了漢武帝,遭到(飛來橫禍),蒙受了(不白之冤)。身受酷刑的司馬遷悲憤交加,但他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還是(忍辱含垢),堅持寫作,終以(大筆如椽)完成了52萬字的(鴻篇巨制)——《史記》,并將它(藏之名山),傳之后人,功高蓋世,名垂千古!”
2、課外進一步了解司馬遷和《史記》。
推薦誦讀,強化體驗。
語文學習,除了教會學生讀懂課文,讀好課文,能體會到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是否還能帶給他們更多的東西?我個人的想法是:在一冊課本的二十多篇課文中,可能只有一兩篇是真正能打動我的,那么,我要盡力讓它們也能打動我的學生,讓他們受到語文文字的感染、熏陶,讓他們以這篇課文為媒介,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學到更多的東西。
3、簡單介紹《孟子》中的名句,加深理解,幫助積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講解之后,學生理解了句意,明白了道理,更感受到司馬遷偉大的人格魅力,一個英雄形象就這樣在他們心中站立起來;同時,在他們的心里,也播撒下了剛強、堅韌、百折不撓的種子。我相信,只要有陽光,有雨露,這些種子一定會發芽、開花,長成一棵棵挺拔的參天大樹!
四、課文教完之后的遺憾:
1、關于板書:
積累資料打基礎,
牢記囑托作準備。
忍辱負重寫史書,
輝煌巨著傳萬代。
2、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學生積累了很多種類的成語。如提到來源于歷史人物或故事的,學生能滔滔不絕說上許多。當他們說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成語時,我說:“這些成語其實也來自于司馬遷的《史記》呀。”然后趁熱打鐵,又介紹了《項羽本紀》的一部分內容,有些學生平時喜讀歷史故事,也請他們講講自己知道的故事情節。劉邦,項羽,韓信,這些原本對學生來說只是一個個抽象的名字,現在終于慢慢還原為一個個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