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黃鶴樓送別》整合教學設計
學生初讀課文時,給予自讀方向盤的提示,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
子,讀通課文。并提供直觀形象的離別畫面場景,讓學生一下子飛越時
空,身臨其境。
學生了解課文梗概后,展開自主、合作探討學習,讓學生在深讀探照燈
的指引下,深讀課文,品味語言。讀讀劃劃,與周邊同學一起品讀所劃
的語詞,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邊讀邊批注,拉近了學生
與文本的距離。演繹畫面,讓學生演一演,使課文描寫的情境更真實。
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積累、個性化的思考、表達,使“個性”在閱讀教學中
閃光。并激情渲染,大膽想象,給學生提供學想象的空間,與文本、人
物更好地相融。
學生在結束時,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詩所蘊涵的依依惜別之情。
媒體配樂朗讀,品讀體會,激發興趣,抒發情感。并用作業自助餐的形式,讓學生或朗讀課文,或演繹劇本,或積累詩文等等,使課內知識進一步拓展深化。
l 組織形式
全班呈現問題——小組合作理解問題——交流解決問題。
l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四人一小組。
l 教學評價
1、知識與技能
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意思。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會用“暫時”、“凝視”造句。
2、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
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課件讀懂課文;
能理解感受李白與孟浩然分別時的情景。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中有關送別的場景等,仔細觀察,展開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有感情朗讀課文,體驗感情朗讀的快樂。表演離別場景(情景再現)。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協作學習的能力。
觀察學生在多媒體環境下探究語文問題過程中的情感反應。
l 教學過程:
一、課前熱身,吟誦詩歌
師導入:友人話別,依依不舍,令人傷感,古今許多文人墨客呢也以此為話題,吟詠出許多詩作名篇。下面,就讓我們小試牛刀,先來個送別之詩朗誦會,好不好?指名背誦有關“送別”的詩篇。
(營造一種送別的氛圍,將學生帶入送別的情境中。)
二、回味生活,再現離別情景。
在《送別》的音樂聲中,學生回顧生活中與親人、朋友離別的情景,適時導入新課。
(利用學生平時的生活情景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在回味生活中,再現離別情景。)
三、讀詩導入,揭題設疑:
⒈“人生自古傷離別。”長亭短亭,楊柳依依。說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其中夾雜著多少無奈。 剛才課前熱身呢,大家吟誦了不少有關送別的詩歌,下面我們就來看這一首由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3、自讀古詩,試說詩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4、指名交流。
5、談話激趣: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讓我們打開課文,它文中包詩,對這首詩作了較好的擴展和闡釋,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你就明白了。
6、(媒體出示課題)黃鶴樓送別,讀題質疑——誰與誰送別?什么時候?怎樣送別?黃鶴樓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