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語文路上--于永正老師課堂教學藝術研究——課堂練筆的藝術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7
走在語文路上--于永正老師 作者:曹鴻飛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充分挖掘教材寫作因素,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教學之中,做到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呢?于永正老師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經典之作。他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穿插寫的訓練從篇幅看,或三言兩語,或長長大篇;從內容看,或課文借用,或課外引進;從方法看,或內容挖掘,或想像補充......然而,每一次練筆,都是他教學藝術的映照。
一、挖掘詞語的形象內涵。
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聚集點,引導學生想像挖掘詞語的形象內涵,感悟理解詞語的情感內涵,可讓學生在詞語與語境的溝通中,深入理解內容,深切感受情感。在于老師的教學中,這樣的范例隨處可見。請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片斷:
師:學到這兒,我突然想到,還有一個詞沒有講(指小黑板),就是飽經風霜。
師:請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學生練習寫,老師巡回指導,表揚寫字姿勢好的同學;學生寫好后,老師讓他們自己讀一讀,修改修改;最后找幾位學生上臺讀,學生讀后,老師當面評改)
(下面是評改一位學生的習作實錄)
生:(讀)這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滿了血絲。那亂糟糟的頭發上,蒙著一層灰。看上去,這張枯瘦的臉,像一個霜打的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