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語文路上--于永正老師課堂教學藝術研究——課堂練筆的藝術
師:寫得多好呀,飽經風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看起來,于老師是突然想到,而實際這是他的精心安排。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內容,把握了課文所寫事情的背景之后,學生就能真正懂得課文中的每一件事情、事情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處于舊社會這一特定的背景之中。因此,飽經風霜是這一特定背景的反映,引導學生借具體情境反映飽經風霜的內涵,不僅檢驗了學生對課文內容蘊涵和情感內涵的理解程度,還有效進行了具體敘述的訓練,提高了學生讀與寫的能力,真可謂一舉兩得。這樣引導,飽經風霜給予學生的決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體的形象,豐富的情感。一旦遇到這個詞語,與之相關的形象就會在他們眼前浮現;一旦遇到類似形象,與之匹配的詞語就會在他們腦中出現。這樣,飽經風霜的詞義和語像就變成了他們的活的庫存。
二、補充對應的形象畫面。
由于中心表達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總不可能窮盡,有些內容只得簡而言之,或略而不寫。而根據教學需要,通過練筆而化虛為實,化簡為詳,補充與課文內容對應的畫面,可以拓展內容空間,拓寬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強化效果。于永正老師在教學中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功:閱讀《再見了,親人》,他首先交代任務,引發興趣: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寫的是志愿軍回國時,在火車站同前來送行的朝鮮人民話別的情境(板書:話別人既然是話別,就應該是雙方的,但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說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的話會說什么呢?現在我想把你們分成三組,第一組的同學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組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組以大嫂的身份分別寫一段向志愿軍告別的話。其次是學習課文,明確方法。在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后,于老師及時以與大娘分別為例,引導理清說話的層次和層次間的關系,并分別得出方法,自我敘述,進行細心指導。再則是及時評析,強化效果。在學生寫作后,于老師及時引導評講,引導朗讀,抒發感情。一學生以小金花的身份是這樣敘述的:(讀)志愿軍叔叔,我不是不剛強,我是舍不得讓你們走啊!我媽媽犧牲以后,是你們為我報了仇。王叔叔就像爸爸一樣關心我。我更忘不了羅盛教叔叔,他為了救我們的小伙伴崔瑩,獻出年輕的生命。叔叔,我長大了一定到中國去看望你們,一定為你們唱《搗米謠》。叔叔們,再見!這樣通過課文對應畫面的想像描述,學生不僅把握了告別話語的寫作方法,而且加深了對課文中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