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語文路上--于永正老師課堂教學藝術研究——課堂練筆的藝術
三、變換課文的敘述角度。
作者寫作總有自己的角度,角度變了角色也就變了。在閱讀教學中,變換敘述角度,進行讀寫訓練,可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因素,活化課文內容,引發寫作興趣,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在于老師的教學中,這樣的教例經常可見,一個情境的創設,一個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學生帶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課文內容很快變為學生的交際語言。如:《新型玻璃》教學中,于老師要學生分別以五種新型玻璃的身份對自己的特點和作用進行自我介紹,從而有效激發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一學生是這樣敘述的:你們可能不認識我,我剛問世不久。我是‘吸熱玻璃'。我在炎熱的夏天,可以阻擋強烈的陽光,使室內比室外涼爽;在嚴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氣擋在外面,使室內保持溫暖,我大大地希望能為你效勞。(師插話:‘大大地希望'改成‘衷心地希望'。如果你家把我買回去,安在門窗上,你家就不用買什么空調。電風扇了。因為我可以在夏天擋住陽光,冬天擋住冷空氣,所以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會中暑,冬天就不會感冒、得關節炎什么的。現在你知道我的用處了吧!愿你把我買回去,我會大大地為你效勞。從學生的習作可見,學生在角度變換的訓練中,決不是簡單的內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創造表述。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是頗為有效的。
四、拓展課文的情境空間。
不少課文,具有供讀者想像的語言空間,在閱讀中引導把握語言空間,拓展語言情境,想像語言情節,可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協調發展。在教學中,于老師善于圍繞教學目標,巧妙把握教材延伸點,引導進行情境的拓寬,內容的延伸,情感的升華。請看《倔強的小紅軍》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陳賡打自己一個嘴巴之后,還會說什么?還會做什么?請你們展開想像,寫下來好嗎?能寫多少寫多少。
(學生寫,老師巡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