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夢想的力量》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應該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閱讀中揣摩文章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教學中著力體現一個“悟”字,讀中蘊情,說中表情,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人文內涵,指導學生深入細致的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升華自己的思想認識。
“夢想法則”告訴我們:人類最可貴的本能就是對未來充滿幻想,許多不切實際的夢想其實都是可以實現的。本文為略讀課文,旨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廣泛交流。本案設計從質疑課題入手,激發學生探求的興趣。然后通過讀、思、議、說、寫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夢想的力量”,采用“瀏陽日報小記者采訪”的形式引導學生全程參與,使他們讀懂并理解課文,在閱讀有趣的故事中,在小記者問答中受到啟發與教育,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
單元訓練重點:
閱讀方面——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寫作方面——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課文簡介:
《夢想的力量》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17課。本篇課文敘述了一個加拿大孩子瑞恩為了實現為非洲人民挖一口井的夢想,堅持不懈地籌集資金的事。從這么一個事件中,我們由衷地感受到他內心折射出的真善美。但是,我們從文章中也可以感受到,其實到后來,這夢想已不再只屬于瑞恩,而成了所有關心非洲人民生活的人的共同夢想,與其說是瑞恩的夢想,倒不如說是大家的夢想。從他們的夢想中,從字里行間,我們無不感受到人們對非洲人民的關愛,于是,與其說是“夢想的力量”,倒不如說是“愛的力量”“執著的力量”“決心的力量”。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和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了事情的經過。瑞恩夢想的實現大體經歷了三個步驟,一是籌集70塊錢,二是籌集2 000塊錢,三是籌集買鉆井機的錢。這三個步驟對瑞恩來說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艱難,瑞恩的夢想,瑞恩的善良,瑞恩的同情心面臨著一次比一次愈加嚴峻的考驗,作者是如何將這三次籌款寫清楚、寫具體的,這正是學生需要向作者學習的表達方法。
課程目標:
一是教育學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關愛他人,做事要有明確的目標、執著的態度并要堅持不懈地奮斗;
二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課時目標:
1、認識6個生字,讀讀記記“放棄、下旬、募捐、水泵、顛簸、節奏、簇擁、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聲不吭”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繼續練習快速閱讀(默讀)。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從字里行間感受瑞恩心靈的美好,并懂得僅僅有夢想是不夠的,還要通過不懈的奮斗才能夢想成真。
4、領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并能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學習重點提示:
引導學生體會瑞恩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體會“夢想的力量”所蘊含的深意。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依據“導讀”指導預習、采訪;(小記者采訪團準備提問、瑞恩親友團準備應答)
2、搜集資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狀況、制作演示文稿;
3、閱讀江菲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的原文《夢想的力量》。
教學過程:
(一)質疑夢想,激活興趣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這是小記者采訪拍攝到的場景,請一起大聲讀(出示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