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學案例
師:再看一個“推”、“敲”。如果你要推門(生演示)這需要手向前發力;如果你要敲門,(生演示)這需要用手去撞擊。但“推敲”放在一起時就表示“斟酌、研究“了。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推敲》這篇課文。
評課:
為什么我們有些語文課堂顯得沉悶、毫無生氣?
從這一教例中,我們不難找到答案:我們何曾像這位老師一樣把“語文”當“語文”來教,我們何曾像這位老師一樣激起學生從心底里發出的對漢語的那份由衷的熱愛?《推敲》一文的導入,留給學生的是“語文”,充滿著濃濃語文味的語文,洋溢著悠悠語文情的“語文”,這樣的“語文”會成為學生的心中的常青樹,永遠枝繁葉茂!
1.濃濃語文味——“樹”的主干。
老師一張口就是“語文”,與學生短短地幾次對話涵蓋的信息量大:“木”、“休”、“步”古字的樣子及它們的字源解說,“左右”、“東西”在不同語境的意思,“斟”、“酌”、“推”、“敲”的本義及其它們分別連成詞語后的意思。這一切,既不是嘩眾取寵也不是空穴來風,它既是老師厚實的教學功力的顯現,更是他教學大智慧的盡現。
畫“木”、“休”、“步”的古字,解釋其由來,漢語的生命力如種子破土在老師的“畫”、“說”中悄悄顯現,語文味由此彌散開來……
“漢字真有意思,詞語更有意思。”老師來了個承上啟下,由漢字自然過渡到詞語。“左右”、“東西”在不同于語境的意思,老師分別采用了:讓學生動一動(學生舉左手、右手)、舉例子:“我左右不了你”;讓學生說一說:“哪些是東西?”“設陷”:“老師是不是東西?”反問:“你不是罵人嗎?”等方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漢語的生命力。老師像一塊磁石,將學生們吸引到“詞語”這方神奇的領域,在互動、交流、談笑中,詞語的生命力如小樹拔節逐漸蓬勃起來……語文味亦愈來愈濃……
最令人叫絕的是,老師將《推敲》一文中難理解的詞語“斟酌”拎出來,分別解釋“斟”、“酌”、“斟酌”的意思,由此引出與它結構相同、意思相近的詞語“推敲”,從而導入《推敲》一課的學習。他目光敏銳:將“斟酌”、“推敲”連在一起;他的心思細膩:他像一位魔術師讓學生在“分分”、“合合”中,在“推推”“敲敲”中充分感受到漢語的生命力,它如一棵參天大樹在學生心間蓬蓬勃勃了。課堂上彌漫著氤氳的語文味……
2.悠悠語文情——“樹”的枝葉。
“我們的祖先真聰明,發明了火藥、指南針,還創造了許多有趣的文字。”課伊始,情已生。老師由四大發明引到漢字,三言兩語,便激起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中華情油然而生。接著,他畫古字、釋字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漢字的興趣!隨后以“左右”、“東西”兩個詞語為例,讓學生在渾然不知中生情。漢語的確很有意思: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用得不好還會鬧笑話,學生在“東西”一詞的教學中,在哈哈大笑中,漢語情已溢滿心間。最后,以“斟酌”引“推敲”,老師知難而教,巧妙引導,讓學生更生漢語情、師生情。因為愛,所以懂得。老師從學生學習的難處“斟酌”一詞入手,從全文的文眼入手,我們可以想象他會怎樣帶領孩子們在語言文字中去體會賈島的“斟酌(推敲)”,去實踐“斟酌(推敲)”,去深化“斟酌(推敲)”……而“你看,漢語是多么有生命力呀!就連外國人也覺得漢語特別有意思。”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更將“我是中國人,我為擁有如此生命力的漢字”的種子撒向孩子的心田,并在他們幼小的心田中扎下了根。此時,中華情、漢語情在學生心間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