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介紹背景,創設氣氛。
師: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軍,水陸并進,欲掃平江南,孫劉聯盟,決計破曹。且看:用奇謀孔明借箭。
2.觀看借箭經過影像,初步感知。
評:精妙的導語給學生以古典文學語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動的影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寬了學生感悟歷史、人物的空間。
二、緊扣主題,探究性學習
1.初讀,學生質疑。
師:瀏覽課文,請用文中一個合適的詞語概括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現出的才能。
生:神機妙算。
師:“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機妙算”就是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計謀高明。
師:很好,結合課文,圍繞這個詞你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我想問諸葛亮為什么會如此神機妙算?
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
師:大家提的問題相信都可以通過讀書求得解決,現在我們集中研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點出中心問題)請同學們帶著問題用心讀課文,可以和同學討論,呆會兒選擇一處體會最深的講析給大家聽。
2.學生全面讀書,從字詞句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交流評價。
生: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霧。
生: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謹慎,在濃霧中不敢輕易派兵出擊。
生:他還算到了魯肅的為人,他知道魯肅忠厚、守信、不會食言,所以讓他替自己準備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確保不會讓周瑜知道。
生:他讓船一字兒排開,借箭時,下令把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邊受滿箭后,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說明他對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書中說船隊回來時,順風順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風向。
評:讓學生在媒體制作出的兩軍對壘軍事簡圖上邊演示邊說,既靈活地檢驗了學生融會貫通理解課文的能力,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好。
生:諸葛亮對魯肅說:“要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說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數量。
……
評:一問激起千層浪,在探究性的學習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動,充分有效的讀書拓展了思維的空間,創新教育在課堂上得到體現。
4.小結。
師:(指板書)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說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慮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考慮,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是“神機妙算”。
師: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有何感嘆?
生:周瑜感嘆:“我比不上他!”
師:想像一下,周瑜說這話時,心情怎樣?并試著讀一讀。
生:我想周瑜會非常佩服地說這句話,因為從草船借箭這件事中他看到諸葛亮確實比他強。所以,我認為讀這句話時,應該用比較誠懇的語氣來讀。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認為周瑜會更加嫉妒諸葛亮,他說這句話時,應該是忌恨的語氣。
……
評:個性化的理解,個性化的朗讀,充分體現了“以讀為本,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