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實錄(精選4篇)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篇1
【設計理念】遵循"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引領學生親近文本,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從文本語句的前后聯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語文素養。
【設計特色】注重研究閱讀的過程,追求學生的主動發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預設】
1、感情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妒忌、神機妙算”等詞語。
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周瑜、諸葛亮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借箭經過”的研究性閱讀,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課內外聯系,引導對“草船借箭”中的人物進行簡單的評析;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感受祖國古典文化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研讀文本語言,從語句的前后聯系中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難點】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感受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識人心”。
【教學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斷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共同確定研究的問題。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1課《草船借箭》。(板書課題)
2、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學習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誰來說一說?
生: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好十萬只箭來為難他。
3、師:那么,“草船借箭的結果”怎樣呢?指生讀第四段。
板書:神機妙算
師:那么“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誰愿意來說說?
生: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對事情有預見性,能根據情況決定策略。
師:你預習的真全面,如果不照著念,而用自己理解的話來說就更好了。
師:當魯肅告訴了周瑜借箭的經過,周瑜就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比不上他。那么,這節課,我們就重點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經過”,看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什么地方。
板書:?
二、精讀“借箭經過”,領悟“神機妙算”。
1、教師提示讀書策略:
師:閱讀之前,老師給你一點小小的提示,老師經常和大家說,學習語文要學會聆聽文字背后的聲音,要學會感悟課文中沒有明白寫出的內容,那么我們想知道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什么地方,就要抓住前后句子之間的聯系,思考:諸葛亮怎樣做怎么說的?為什么這樣做這樣說?
2、學生自主研究,教師巡視輔導。
3、小組快速討論,交流,取長補短,準備匯報。
4、交流研究成果,相機引導品讀、感悟:
(根據學生的匯報,緊扣前后有聯系的語句,進行靈活機動的處理。)
生1:我畫的是這句話:“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了船里。”從這句話中我體會到了諸葛亮很不著急,他對這件事很有把握。
師:很好,可是這樣“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會不會有點羅索呢?沒有動靜干脆不寫,直接寫“第四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不更好嗎?清楚,簡練。改不改?為什么?
生:我覺得不是羅嗦,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指導朗讀這段話。要讀出魯肅心中的著急和諸葛亮的沉穩)
師:你體會的真好,那么諸葛亮這樣的胸有成竹是為什么呢?請你們繼續回報!
生2:我畫了這一句:“這時候大霧滿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我覺得真是因為這個大霧他才那么的胸有成竹。
師:也就是說這場大霧是不是諸葛亮碰巧趕上的呢?
生:不是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呢?
生:從剛才那句話中,“第一天不見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也不見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才秘密把魯肅請到船里,可見,諸葛亮已經做好了第三天去借箭的準備。
師:同學們這么聰明,通過研究這兩個前后有聯系的句子,體會到這場大霧是諸葛亮三天前早已預見到的,他了解氣象知識,能充分地利用天氣的變化進行“借箭”,所以周瑜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問號的下面部分,板書:大霧滿天知天文)
師:很好,請同學們繼續匯報,你還畫了諸葛亮的那些言行?體會到了什么?
生3:我畫了這句話:“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我覺得諸葛亮這樣做也是有目的的。
師:真聰明,那是什么目的呢?
生3:這時候大霧滿天,就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楚,這二十天船很容易走散。而諸葛亮用繩索把他們連起來,就不會丟了。
師:同時也方便他作統一的指揮,你說對嗎?
生:對。
師:好,就這樣體會,還有嗎?
生4:我畫的是“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我覺得他這樣做是為了讓船的側面對著曹營,這樣能讓箭斗射到船上。
師:也就是說,穿的側面要比船的頭部和尾部面積大,使受箭的面積大,對嗎?這真是諸葛亮的巧妙安排,你真細心。這句話你們還有其他的體會嗎?
生:
師:那么你們想一想,他叫士兵們擂鼓還吶喊,他是什么用心呢?他的每一步可都不是白做的呀?
生:我知道了老師。古代打仗。都要擂鼓,是為了有氣勢,壯軍心也迷惑了曹軍,讓他們不知道這便到底有多少人。
師:恩,你說的真好,也很有道理,的確是這樣的,這也叫障眼法。那么就沒有其他的作用了嗎?
見學生有困難,教師引導:這樣大的霧,亂箭齊放,可是怎么一定會射到草把子上呢?這鼓聲實際也是在給曹兵一個目標,使曹兵的箭不要亂射,避免了浪費,要不諸葛亮的箭就達不到十萬了,你們說對不對?可見呀。這諸葛亮步步為營,用盡心思。可是有一點,你們說,他這樣大膽的擂鼓又吶喊,他不怕曹操出兵嗎?
生5:老師,我畫了這句話“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一定不敢派兵,他怎么這么自信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們這些小諸機靈鬼想一想,替諸葛亮把沒有明說的意思說出來。
生:諸葛亮會說:霧太大了,曹操根本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他是個謹慎小心的人,所以他根本不敢出兵。
生:諸葛亮會說,你就放心吧,我太了解曹操的為人了,他那么很謹慎,有多疑,再不確定我們虛實的情況下,他是不會出兵的。
師:你們說得很好,簡直就是小諸葛亮呀!通過研究這幾個前后有聯系的句子,同學們體會到諸葛亮對自己的對手了如指掌,準確地判斷曹操多疑、謹慎,不敢派兵,只會放箭,所以周瑜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問號的上面部分,板書:曹識人心)
師:那么諸葛亮的預見對不對呢?
生:對,老師,我讀了這段話。“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這樣大,敵人突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觸動。只叫弓弩手草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多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樣。”從這一段對曹操言行的描寫,我覺得和諸葛亮預測的一樣,曹操果然不敢出兵。
師:是呀,這個多疑的曹操果然中了諸葛亮的計了。你們看這個句子“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樣。”作者這里用了什么樣的寫法呀?
生:比喻。
師:說明什么?
生:箭多,像雨點一樣密集。
師:是呀,真好。怎么讀?
指導練讀。
師:還有嗎?繼續匯報。
生:“諸葛亮又下令把船頭調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我覺得諸葛亮是想兩面都射上箭,好夠十萬只。
師:你體會得很好,這是要船的雙面受箭,增加箭的數量。可是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調轉船頭的呢?他怎么知道這面已經滿了呢?你們落了一個細節,知道是什么嗎?
生:
師:“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質疑:取樂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彈琴,可以下棋,為什么一定飲酒呢?
師:有困難了是嗎?這個內容課文中沒有明說,但是老師給你們看一段錄象,你們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細節,想一想“飲酒作樂”的原因。
教師播放《三國演義》的片斷。
師:你們發現了嗎?
生:老師我看見酒就要灑了。
師:那么酒為什么就要灑了呢?
生:我想是因為這面船上的箭太多了,很重,
師:那么酒這時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諸葛亮就知道這時候該調轉船頭了。
師:那么這個船頭調轉還有什么作用呢?最后的效果怎樣呢?
教師版畫,
生:“曹操知道上當了,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給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想追也來不及了。”
師:諸葛亮的船怎么這么快呀?飛一樣?是不是太夸張了?
生:就是因為回來的時候,諸葛亮把船頭調轉了東面,所以“順風順水”船才跑得這么快。
師:你說得太好了。通過看這段錄像,以及體會前后有聯系的這幾句話,我們感受到了諸葛亮的每一個步驟都不是平白無故做的。考慮問題特別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不僅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借箭”之后及時趕回,還能用這碗中的酒作為調轉船頭的標尺,既保持了行船的平衡,又能雙面受箭,保證了箭的數量,這次不僅是周瑜長嘆連我們也要情不自禁地感嘆: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真不如他。
(擦掉問號的中間部分,板書:順風順水懂地利)
學生自由朗讀這幾句話。
三、小結過渡:
師:我們研究“借箭的經過”,可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其實,諸葛亮的神機妙的遠遠不止這些,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二段“借箭的準備”,還能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四、略讀“借箭準備”,進一步體會“神機妙算”。
1、學生快速閱讀,思考,交流
生:我讀了這句話“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抱有十萬只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去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很相信魯肅。
師:就像了解曹操一樣,諸葛亮也知道魯肅是一個??
生:守信用的人。
師:講誠信是嗎?嗬嗬,是一個忠厚老實守信用的人。那么為什么不能告訴給周瑜呢?
生:因為周瑜會從中破壞的。
生:因為周瑜本來就是要陷害諸葛亮的,他不會讓諸葛亮那么順利地完成任務。
師:也就是說,諸葛亮也識周瑜,算到周瑜對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閑之輩,借船的事不能告訴他,否則,借箭就很難實現。
板書:魯周
2、識魯質疑、過渡:
師: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為什么還要答應借箭的任務呢?不接受不行嗎?
四、課堂總結,深化對人物的認識:
師:諸葛亮顧全孫劉聯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發生正面的沖突,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創造了軍事戰爭史的一個奇跡。后人曾寫詩對此進行贊嘆:(教師在版畫上板書:)
一夜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指導朗讀。
五、延伸閱讀,課外拓展:
1、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與本文有關的故事。
師:課文我們是學完了,但是三國的故事卻并沒有結束,赤壁風云乍起,戰事一觸即發,諸葛亮神機妙算,借來的箭怎樣還給曹操呢?曹操怎么回甘心被諸葛亮戲弄呢?心胸狹窄的周瑜真的服氣了嗎?他和諸葛亮之間還有哪些明爭暗斗呢?三國演義的故事環環相扣,扣人心弦,那么老師請同學們會去拜讀這部歷史著作,一個月之后,我們召開《三國演義》的讀書匯報會。
生各個躍躍欲試,很有興致。
2、師:另外呀,《草船借箭》中的四個人物可謂是各具特點,諸葛亮顧全大局,神機妙算讓整個故事妙不可言;周瑜心胸狹窄,暗藏殺機叫人心驚膽寒;魯肅為人正直、忠厚老實,在草船借箭過程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曹操一世英名,卻因為過度的謹慎多疑白白的丟點了十萬只良箭。在他們身上,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呢?你對他們又有怎樣的評價呢?我們就以《草船借箭人物小評》或者《草船借箭人物給我的啟示》為題目來寫我們這一周的小組日記,好嗎?
生:好。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篇2
師:我讓大家猜一個名字:“展翅高飛”。
生:張飛。
師:真了不起,一下子就猜準了“孔雀收屏”。
生:孔明。
師: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因為它有個孔字。
師:有聯系的,孔雀有孔,孔明也有孔。所以是孔明了,有沒有不同意見的。“孔雀收屏了”。請你。
生:我補充一下。諸葛亮字孔明。
師:諸葛亮字孔明,孔雀散屏收起來了。羽毛,誰想到了?
生:關羽。
師:關羽對嗎?還想再來試一個嗎?
生:想!
師: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喜歡挑戰。“除了鋪蓋,全部拿走“。臺下的老師和你們一起猜。誰知道嗎?
生:劉備。
師:真聰明,臺下的老師也許還沒猜出來呢。三國演義中著名的人物。
“鑿壁偷光“。
生:曹操。
師:曹操,怎么說?
生:我想改變一下。
師:你想到的是什么誰?
生:諸葛孔明。
師:為什么呢?
生:說。
師:光透過來了,孔明。諸葛亮字孔明。這個人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奇人。也被后人譽為智慧的化身。你們聽說過孔明的故事嗎?誰給大家說說看?
生:三過毛驢。
師:三過毛驢啦?三過茅廬。
……
師:我們講了那么多,我們可以上課了嗎。
生:可以。
評:我覺得課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很重要,這位老師采用猜人物的方法,學生顯得不那么拘謹。在活動中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上課:師生問好。
師:今天我們學得這個故事就跟諸葛亮有關,大家一起讀,齊。
生:《草船借箭》。
師:大家已經讀過課文了吧?
生:讀過了。
師:請大家快速地把課文再讀一遍。大聲地讀。讀完后想一想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聽明白了嗎?開始。
生:自學課文。
師:讀好的同學可以把手舉著。主要寫了什么?來請你。
生:向魯肅借了24條船,去向曹操借箭,他用弓弩手射箭,借到了10萬支箭。
師:誰?諸葛亮借到了10萬支箭。這篇文章有1400多個字啊。這位同學用這么簡潔的幾句話就把文章內容說清楚了。了不起。還有同學也能說一說嗎?。
生:諸葛亮神機妙算,借到了箭。
師:你更了不起。一兩句簡單的話,就把內容說明白了。你們也能說嗎?
生:能!
師:相信大家都能行。學習這類寫事的文章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按事情發展順序一步一步地學下去。第二種是先學懂重點段,然后聯系其余各段的,但難度稍微大了一點點。也更有挑戰性。不知道我們班的同學選用第幾種?
生:第二種。
師:看來我們班的同學喜歡挑戰,是吧?
生:是。
師:哪幾個自然段是寫草船借箭的經過的?
生:我覺得第八段、第九段和第十段
生:第七段、第八段、第九段。
師:第九段是借箭成功了,是吧?還有沒有哪個自然段?
生:第六段。
師:對啊,借箭的過程是第六到第九自然段。這節課啊,我們重點來學重點段。好嗎?
生:好。
師:要想學懂這個重點段。弄清究竟是怎樣的?大家自己讀一讀第六到第九自然段。
生:讀。
師:你們可以默讀。
師:我發現我們班的同學特別會學習,他不僅劃了,還圈詞,好方法。
師:找到了請舉手。我請幾個同學說說看,你找到了哪個句子。
師:你知道了什么了?
生:它開始時朝北岸開去的。
生:……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
師:他們已經到達這個位置了,有嗎?
師:來,你有沒有發現?
生:我發現了。……
師:這句話里還有哪個詞引起了你的重視?
生:說。
師:還有一個靠近。
師:板書“靠近”。
生:還有我跟他差不多,是已經。
師:啟示航線的句子還有嗎?
生:接著將駛回南岸。
師:我們把出發點搞明白了,……
生:南岸開刀北岸。
師:你把方向搞得更明白了。航行途中沒有發現變化,注意到了嗎?
生:諸葛亮把船頭船尾一字排開。
師:是這句,你們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嗎?
生: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
師:這也是一句,請你把這句話也劃一劃。請大家看屏幕。現在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波濤滾滾的長江,曹軍水戰與諸葛亮的船隊和曹軍隔江相對,諸葛亮率領的船隊出發了,出示課件:
天還沒亮的時候,船只已經靠近曹軍,此時,船只該怎么走?
生:讀“此時……”
師:好,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句子。這些船要注意的是什么?
生:船頭朝西,船尾朝東。
師:方向。
生:我要補充一點,要一字排開。
師:什么叫“一字排開”。
師:這個句子要注意這個詞語。預備起。
生:讀這個句子。
師:船的一邊已經收了箭,此時干什么?你還想告訴岸上的軍士,你找到了嗎?
生:我找到了“曹軍水戰……”
師:他找到了這句。
生:船只要調頭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
師:看來這個句子有點啟示的地方嗎?你知道嗎?
生:船頭朝東,船尾朝西。
師:我可以往北,也可以往南,研究研究。有發現嗎?
生:船頭朝尾。
師:來,請你。
生:把那只船朝周瑜那個營寨,把船換一個方向。
師:有提示的地方,自己讀讀這個句子。
生:自己讀。
生:我覺得這個“逼近”這個詞。
師:為什么從這個詞語當中知道,這樣與曹軍水寨越來越近。你來夸夸他看。
生:真佩服他。
生:諸葛亮真棒。
師:出示:“諸葛亮又下令……”
師:看著這條紅線,你有什么話說嗎?用一個詞。
生:行。
生:神。
生:神機妙算。
師:我從大家當中選擇一個字“神”,諸葛亮的神僅僅就體現在精心設計這條航線路上嗎?相信大家再仔細地讀讀6~9自然段。把你認為體現諸葛亮“神”的地方劃下來,然后仔細讀讀想想。開始。
生:自學。
師:都有發現了,是嗎?
師:你還可以在邊上寫一寫你的心得,怎么讓你感受到了妙。
師:好,咱們來交流交流,哪兒讓你看出了諸葛亮的“神”?讓你體會到了。來,請你。
生:我覺得諸葛亮很神,他知道占卜,今天會有大霧。
師:他知道今天會有大霧。我們看他找到的這個句子。是這句嗎?
生:“這時候,大霧漫天……”
師:這場大霧不夠大,這是場薄霧。他注意了這個“漫天”。
生:讀“大霧漫天……”
師:很多同學舉手,好像還不夠滿意,是吧?閉上眼睛,師說“漫天雪地的大霧涌來了。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連面對面都看不清了。好大的一場霧啊!”你能把這場大霧讀出來嗎?
生:感受。
師:請睜開眼睛,看到這場霧了嗎?
生:看到了。
師:誰來試試。
生:指名讀。
師:大起來了,誰還想試試。來,請你。
生:讀。
師:還能更大一些嗎?
生:讀。
師:讓我們覺得模模糊糊的一片。來,請你。
生:讀。
師: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
生:齊讀。
師:光讀這句,能讓我們知道諸葛亮的神嗎?可能這場霧是湊巧碰到的,是吧?
生:讀“諸葛亮笑著說……”
師:從這句話,你能看到這場霧是算到的嗎?
生:因為諸葛亮沒有胸有成竹的話,不會笑著說。
師:還有沒有諸葛亮直接點明算到了這場大霧。
生:大約四更時候……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本來今天可以造,明天可以造,偏偏后天呢?第一天沒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
師:來,我們一起讀讀這個句子。
生:讀。
師:那時候有天氣預報嗎?
生:沒有。
師:諸葛亮根據自己豐富的知識算到了這場漫天的大霧,他可真是“神”了。
師:我們從這兩個有聯系的句子當中,讀懂了諸葛亮的“神”,抓句子的聯系,是研究問題、讀懂課文的重要方法。請大家再找一找。
師:來,請你。
生:說句子。
師:說說你的理解看。
生:說。
師:一切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什么地方讓你知道諸葛亮是算準了?
師:你讀讀這個句子。
生:讀句子。
師:一定中看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生:說句子。
師:你注意哪個詞語了?
生:只管。
師:只管飲酒取樂,諸葛亮是信心百倍啊!還有嗎?
生:讀這句,我注重的是“笑著說”,說明他信心百倍,一定能料到諸葛亮不敢派兵出來。
師:知道曹操不敢派兵出來,對吧?一個“一定”,一個“只管”,一個“笑”字,知道了這是一個信心百倍的諸葛亮。事實也像諸葛亮想得那樣。說“人心隔肚皮阿!”我們再看看這句話,誰愿意來讀讀。
生:讀。
師: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他很吃驚,自己沒有諸葛亮那樣神。
師:面對80萬大軍,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害怕。
師:害怕,是吧?對啊,生死寄予一線,他怎能不害怕呢?
生:讀。
師: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感受到了,性命難保。
師:是啊,曹操太歲頭上動土。
生:讀,諸葛亮肚子里埋了什么藥?他的動機是什么?
師:是啊,魯肅充滿了疑惑。誰讀這句話,安慰安慰他,行嗎?來,請你。
生:讀。
師:一個鎮定自若的諸葛亮。誰還想安慰安慰他。
生:讀。
師:來,你們自己試試看。
生:自由讀。
師:哪位同學想讀魯肅的話。都想讀,是吧?我還是請女的諸葛亮吧。
生:讀。
師:如果你笑著讀,那就會更好。哪位諸葛亮會笑啊?
生:讀。
師:好一個“天亮了就回去”。 聽錄音。
師生一起讀。
師:這里,又讓我們感受到了諸葛亮的神。你還從什么地方感受到了諸葛亮的“神”?
生:讀“曹操知道上了當……”
師:巧妙利用了地形,真是神了。還有嗎?
生:說。
師:讓曹操摸不到虛實,真是神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還有一個地方。來,請你。
生:軍士們大喊,謝謝曹軍們的箭。……
師:哪一個詞語?
生:高喊。
師:讓你知道了什么?
生:諸葛亮不是浪得虛名的。周瑜嫉妒他是應該的。
師:讓周瑜嫉妒他是應該的,這個高喊啊,喊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些細節都顯示了諸葛亮的智慧。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詞句都顯示著那份超人的智慧。
師:讓曹軍知道什么?
生:讓曹操知道上當了。
師:讓軍士們不知道什么?
師:三國演義的原文,在結束故事的時候有一首詩。
出示古詩。
師:讓我們一起讀。
生:讀。
師:下一次,你們將在你們語文老師的引領下,進一步走近這個讓周瑜一輩子憤憤不平,寢食難安,直至臨死前還念念不忘的諸葛亮。
評:這堂課設計新穎,這位老師采用船只的航行路線為中心,顯示諸葛亮的“神”,又引入諸葛亮不僅僅表現在這個方面,讓學生又從不同方面去了解諸葛亮的 “神”,這位老師讓學生充分去體驗文本。從整體感覺到重點體會。在文本中,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情感體驗。教師在引導上自然得體,把學生一步一步引入文本。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比較好。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篇3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介紹背景,創設氣氛。
師: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軍,水陸并進,欲掃平江南,孫劉聯盟,決計破曹。且看:用奇謀孔明借箭。
2.觀看借箭經過影像,初步感知。
評:精妙的導語給學生以古典文學語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動的影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寬了學生感悟歷史、人物的空間。
二、緊扣主題,探究性學習
1.初讀,學生質疑。
師:瀏覽課文,請用文中一個合適的詞語概括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現出的才能。
生:神機妙算。
師:“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機妙算”就是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計謀高明。
師:很好,結合課文,圍繞這個詞你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我想問諸葛亮為什么會如此神機妙算?
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
師:大家提的問題相信都可以通過讀書求得解決,現在我們集中研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點出中心問題)請同學們帶著問題用心讀課文,可以和同學討論,呆會兒選擇一處體會最深的講析給大家聽。
2.學生全面讀書,從字詞句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交流評價。
生: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霧。
生: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謹慎,在濃霧中不敢輕易派兵出擊。
生:他還算到了魯肅的為人,他知道魯肅忠厚、守信、不會食言,所以讓他替自己準備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確保不會讓周瑜知道。
生:他讓船一字兒排開,借箭時,下令把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邊受滿箭后,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說明他對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書中說船隊回來時,順風順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風向。
評:讓學生在媒體制作出的兩軍對壘軍事簡圖上邊演示邊說,既靈活地檢驗了學生融會貫通理解課文的能力,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好。
生:諸葛亮對魯肅說:“要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說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數量。
……
評:一問激起千層浪,在探究性的學習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動,充分有效的讀書拓展了思維的空間,創新教育在課堂上得到體現。
4.小結。
師:(指板書)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說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慮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考慮,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是“神機妙算”。
師: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有何感嘆?
生:周瑜感嘆:“我比不上他!”
師:想像一下,周瑜說這話時,心情怎樣?并試著讀一讀。
生:我想周瑜會非常佩服地說這句話,因為從草船借箭這件事中他看到諸葛亮確實比他強。所以,我認為讀這句話時,應該用比較誠懇的語氣來讀。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認為周瑜會更加嫉妒諸葛亮,他說這句話時,應該是忌恨的語氣。
……
評:個性化的理解,個性化的朗讀,充分體現了“以讀為本,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
三、發散思維,創造性學習
1.過渡,提煉文章特點。
師: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什么描寫中體會到的?
生:從人物的對話中體會到的。
師:對,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2.創造性表演,體驗角色。
師:現在,請你們自己來當導演,邀請合作伙伴,選擇文中某處最喜歡的片斷,把它表演出來,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設計。
3.分組練習,自我體驗。
師:愿意展示朗讀、表演才華的同學,到前面選擇段落或表演或朗讀。
(注:學生興致頗高,居然在一起商議是排搞笑版還是正劇版,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評:理解和表達、創造與再現的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體觀、課堂教學的活動觀、學生的主體觀。
四、反思評價,開放性學習
1.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1)采訪“孔明”。
師: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
生:因為我了解周瑜的為人,知道他對我有忌害之心,面對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還準確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時,我還懂天象、識地理,在心中對這件事有一個完整的謀劃和安排,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軍令狀呀!
師:(以記者身份評價)您在借箭后曾對魯肅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曉陰陽,不知奇門,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廣泛地學習,深入地思考,大膽地實踐,這也許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訪“周瑜”。
師:都督,您才華橫溢,名冠江南,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您有何感嘆?
生: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準了曹操不會出兵,魯肅當時不會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師:“孔明才學猶堪嘆,公瑾妙語亦驚人!”
(3)采訪學生。
師:在座的各位同學,對于故事中的人物,你們也許有更多的話想說,把你們的最想說的用一句話表達出來,送給故事中的他們,也送給今天的我們。
生:我想對魯肅說: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生:我想對周瑜說: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吧!那樣你會更出色!
生:我想對曹操說:正是你的多疑,關鍵時不敢果斷出兵,才促成了諸葛亮借箭成功。該出手時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當時大霧迷蒙,在辨敵軍(對方)虛實的情況下,為了不造成損失,沒有最大的把握,他當時只能那樣做。
師:想不到,小小年紀你就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了,真了不起。
評: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評,再一次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師:同學們,你們能大膽、獨立地發表自己對人物的不同看法,這些思維的火花將成為火炬照亮你們的人生。(授與發言同學“賽諸葛”、“賽周瑜”、“賽曹操”等稱號。)
評:角色的采訪走進了人物的情感世界,靈性的回答豐富了學生的精神領域,激勵性、發展性評價為學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小結延伸,拓展閱讀。
(1)小結。
師:在不斷深入地學習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千百年來,他的形象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結論)
(2)拓展。
師: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故事還有哪些?(影像展示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計、七擒孟獲等片斷,配以旁白。)
(3)延伸。
師:同學們,諸事暫且按住不表,欲知詳情,且看《三國演義》(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國演義》),書中的許多人物和故事將會讓你們過目難忘,多讀書、讀好書,也是老師對你們的期望。
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魚場。知識的延伸、情感的參與、方法的運用、興趣的培養正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篇4
師:我國有很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是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知道“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作者分別是誰嗎?
生1:曹雪芹寫的《紅樓夢》、吳承恩寫的《西游記》。
生2:施耐庵寫的《水滸傳》、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
師: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
蔡皓: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
師:從哪里知道這么多?
生:看書。
師:真了不起!你看,看書能豐富我們的知識!《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描述了將近400個不同的人物,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周瑜的陰險狡詐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草船借箭。
師:聽說過這個故事嗎?那你知道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嗎?(學生搖頭)那你想不想知道呢?請認識聽(師簡介故事背景)。
聽完背景,咱們先來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知道了什么?
生:用草船借箭。
師:還想知道什么?或者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1:誰向誰借?
生2:為什么要草船借箭?
生3: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生4:怎樣借?
師:(將生1、生2和生4的問題寫于黑板上)提了這有價值的問題,想如何解決?
曹奔:我想看書來解決。
師:對,這是個好辦法。讓我們一起讀讀課文吧!除了將字詞的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外,還要看看誰最先解決這幾個困擾我們的問題?
(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課文,并思考。)
師:你能解決哪個問題?
生1:第一個。是諸葛亮向曹操。
師:能不能將題目用上去說完整?
生1:(接著說)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生2:周瑜看到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就很妒忌他,于是讓他造箭。
師:說得真好。那諸葛亮是怎樣借呢?誰來回答第三個問題?
生3:周瑜讓諸葛亮十天造好十萬支箭,而諸葛亮卻說只用三天,并且立下了軍令狀。暗地向魯肅借船,利用大霧天向曹操順利地借到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師:箭最后借到了沒有?
生:(齊答)借到了。
(對照;黑板讓學生說出前因、經過和結果,理清思路。)
師: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這樣這個故事才有它的完整性。
十萬支箭借到了。那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
許萌:就是非常聰明。(摸頭說不下去)
藝丹: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
師:說得這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的?
藝丹:(接著說)查字典。
師:字典是我們的好幫手。遇到不明白的詞可以查閱一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還有什么方法也能理解詞語呢?
曹奔:聯系上下文。
師:對,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理解詞語的方法。
師:默讀課文,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邊讀邊畫畫。
(學生讀課文。)
生:(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師:從這個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霧很大。
師:對,大得連面對面也看不清。這是第幾天出現的大霧?
生:(齊答)第三天四更時候。
師:你從哪里知道的?(引導學生讀上一段的句子。)
生:(朗讀)第一天,不見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也不見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分,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上。
師:我覺得這個句子有些羅唆。既然前兩天什么動靜也沒有。沒有動靜有什么好寫的,干脆直接改為:第三天四更時分,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上。行不行?
生:(異口同聲)不行。
師:為什么呢?
……
(學生表情很茫然,只好讓學生讀讀句子來體會為什么不行。結果還是?)
師:我和同學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因為我感覺只在寫出前兩天的沒有動靜,才更能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胸有成竹、從容不迫體現出來。這場大霧是不是湊巧碰上的?
生:(搖頭)
師:這說明他在三天之前就預料到有這場大霧,是吧?這說明諸葛亮有什么特點?
生:懂天文氣象。
師:對,他精通天文氣象。那么從前面哪個地方也能看出來呢?
生:(朗讀)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懲罰。”
師:能不能將“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換個說法?
生:就是不敢跟都督開玩笑。
師:非常好。這是軍中大事,這種玩笑開不得,于是諸葛亮就立下軍令狀。什么是軍令狀呢?
蔡皓:保證書,如果完成不好,就要殺頭。
師:理解得不錯。這個軍令狀不同于咱們寫的保證書。一般立下了,完成不了,就要依軍法治罪,有可能引來殺頭之禍呀!猜想一下:諸葛亮會在軍令狀中寫什么?
曹奔:三天之后一定造好,造不好你罰我就行了。
師:從諸葛亮的語言中你能體會出什么?
生1:胸有成竹。
生2:不害怕。
師:他為什么會這樣說:
生:他早已預料到三天之后肯定有大霧出現。
師:那你就帶有這種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的語氣來讀讀諸葛亮的話,好嗎?
(生練讀。)
師:我們來合作讀。
師:你還從哪個地方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藝丹:(朗讀)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又下令掉過來,船頭朝東……
師:從曹操的話里,可以得知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1:很謹慎。
生2:多疑。
師: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這種謹慎多疑的心理,他看不清虛實,就不敢貿然出兵,只得放箭,使得箭就像下雨一樣,諸葛亮才得以成功。“虛實”是什么意思?
生1:真假。
生2:曹操看不清對方的情況。
師:從這里你又能體會到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生:會看人。
師:這就叫識人心。
師:諸葛亮在這里下令將船掉過來,那么原來船是怎么擺的呢?
生:(朗讀)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
師:這樣擺有什么好處?(畫示意圖幫助理解)
生:不能丟箭。
師:對,是避免箭走散,不留空當,增加了受箭面積。還有嗎?
生:(不知道)
師:還便于統一行動。大聲擂鼓吶喊又有什么目的?
生:實際是假進攻,不過讓曹操害怕好放箭。
師:你動腦了。理解得很到位。諸葛亮就是為了虛張聲勢,制造進攻的假象,讓曹操害怕。他雖然害怕但看不清對方的情況,又不也派兵出來,只得放箭,以致于箭像下雨一樣。其實還是一點是提示了放箭的方向。
那為什么又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呢?
生:再讓這面也有箭。
師:恩。如果不掉過來,只讓一面受箭,有什么不好?
生:容易翻船。箭還少。
師:對呀。這樣兩面受箭,受箭面積增大,還保持了船體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回來是還節省了掉頭的時間,以致于曹操知道上當,要追也來不及了。從哪個地方知道曹軍上當了?
生:(齊讀)
師:那你覺得諸葛亮這樣安排得怎樣?
生:很巧。
師:通過他巧妙的安排還知道這個人懂什么?
(生一時說不出來,師給歸納:曉地理。)
師:其實課文中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們留著下節課再交流,好不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