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濾鏡工具;
(學生創作練習,教師進行個別輔導)
師:(將全體學生的計算機黑屏)時間到了,哪些魔術師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師:哇,同學們都想展示自己的作品,那我們就按順序來一一展示,注意要仔細看:什么作品給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認為他的作品好在哪里?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
(教師通過電子教室廣播展示學生作品)
師:看了所有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我覺得×同學變的小雞給我的印象最深刻,這只小雞很可愛,就是嘴巴太大了,不是尖尖的。
生:我覺得那只綠色的小烏龜給我的印象最深刻,變得很像,只是我不知道是誰變的。
師:請小作者站起來,讓我們看看是哪個小魔術師表現得這么出色。
師:聽了別人對你的作品的評價,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我很高興。
(點評:展示、評價作品這些環節,不僅讓更多的孩子有成就感,而且欣賞了許多優秀作品,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取長補短。)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使用濾鏡,同學們還能用它變出了各種各樣的小東西,你們還有什么話想說給大家聽呢?
生:我覺得濾鏡太神奇了。
生:我學會了用濾鏡變月亮和太陽。
生:我想要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濾鏡就好了,那我們也可以像魔術師一樣變出許多東西了。
師:其實,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善于觀察、運用各種工具,也能像魔術師一樣把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快樂。
評析: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更要將它創造性地運用于生活實踐當中。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不僅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還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創新能力,讓學生想學、好學、樂學。總的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
培養和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是喚起學生實踐意識的起點,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在本課開始通過學生喜愛的魔術引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并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要解放學生的雙手,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積極動腦,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獲得規律性知識。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自身特點就更離不開動手實踐,學生只有在動手實踐中才能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操作技能,進行創新。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掌握操作技能,理解理論知識,并運用知識去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如教師通過把氣球變成月亮的練習,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使用濾鏡工具,培養了學生的操作技能。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的過程是一個由產生好奇,繼而通過接觸、了解,發生興趣,最后成為一種內在的動力。常常對一些問題感興趣,發生疑問,從而產生好奇心理,這正是創新的萌芽。如,學生學會把氣球變成月亮后,我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把氣球變成什么?學生顯得非常興奮,并利用已學習過的知識,自己構想、反復動手、討論、大膽實踐,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讓人驚喜的作品。例如,小女孩兒的頭像、小刺謂、小蝸牛、綻開的花朵、斧頭……這些雖然都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東西,但充分體現了孩子們創新探究的意識,同時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實踐成果,體驗到了在實踐中創新的快樂,進一步引發了創新意識,展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這些都帶給了我無比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