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認識”教學設想
教材分析:“6和7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42—43頁,是學生已經認識了0—5各數之后后進行的,是一次數的擴展,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比較明顯,豐富,數椅子、課桌數、數人數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數。認數的內容為了有利于學生從圖抽象出數和發展6和7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教材安排了主題圖—集合圈—點子圖—抽象出數—用小棒擺一擺。
教學目標:
1、體會6、7的基數含義。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7。
2、了解6和7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7各數的大小,知道6、7的序數含義,及掌握6、7的組成。
3、通過學生觀察、操作、發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教學重、難點:體會6、7的基數及序數含義;6、7的組成。
學具準備:7個圖片、小棒。
教學過程:一、創設學習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童話故事嗎?
出示七個小矮人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
師:他們是哪個故事里的人物呢?你能拍手表示他們有多少人嗎?(學生回答)師板書:7
師:從這幅畫里,你還觀察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有6個小矮人有胡子。板書:6)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6和7。(板書課題:6和7的認識)。
[設計意圖: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童話故事“7個小矮人”導入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教學數數
1、觀察主題圖。
師:小朋友們,在這幅圖上你們發現了什么?它們的數量又是多少呢?看哪位小朋友能用最快的速度,準確地把它們的數量數出來。
(學生經過數數后,開始匯報,教師予以肯定)。
2從集合圖抽象到點子圖。
師:你能把教室里的物體的數量用小圓珠表示嗎?學生擺完后匯報。(教師提問你擺了多少個小圓珠?根據學生匯報的個數,教師繼續追加問題,你為什么擺這么多?)提問學生。并出示數字卡號:6和7。
3、生活中的數。
師:生活中哪些東西還可以用6表示呢?哪些東西可以用7表示?
學生觀察,回憶匯報。
4、6、7的寫法。
師:這么多東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們會寫6、7嗎?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長得像6、7的形狀。你們想到了什么?說說看(哨子、鋤頭等)
教師示范,學生在書上描紅,每個數字描寫兩個。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環環相扣。由生活中的數引入對6、7的寫法,非常自然。]
三、6、7的順序。
1、出示計數器。
師:我們在計數器上如何撥出“6”呢?6顆珠再撥一顆是幾顆呢?
師:5添上1是幾?6添上1是幾?7去掉1是幾?6去掉1是幾?
2、出示直尺圖。(填空數字)
師:這是什么?直尺的起點是用哪個數字表示?從0到1這是一段,我們一起數直尺上有這樣的幾段?5的后一個數填幾?6的后一個數填幾?
3、兒歌:7個阿姨摘果子。
[設計意圖:對教科書的直尺圖做出了修改,通過填空讓學生對7以內的數序有更深刻的體會,并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推理,猜測的空間,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加入兒歌,不僅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四、比較5、6、7的大小。
師:秋天到了,果實都成熟了,你喜歡吃哪種水果?
師在黑板上畫出5個橘子,6個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