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果子》的教學反思
《摘果子》的教學反思
《摘果子》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6頁、27頁上的教學內容。新課標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也就是說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而且要符合學生發展的基本需要,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這里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新課的教學改變了教和學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新課程倡導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最大限度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我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想法,讓學生敢想、敢說,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新教材的基本特色就是重新整合知識內容,體現數學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學生“數學活動”為主線,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在本課中,教材通過“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了一個摘果子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教學效果很好。在教學活動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讓學生敢想、敢說,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發揮了個性特長,為培養學生創新智能打下了良好基礎。
《摘果子》教學反思
叢麗梅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摘果子入手,使學生產生要解決問題的濃厚趣及必要性,讓學生在觀看教師課件演示的同時,感受,發現,調動視覺,聽覺,觸覺諧調發展,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到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課后我也認真反思這節課不足之處:
首先,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在本節課中,我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建立。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我的教學課件可以訂正為:我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边@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其次,課堂上除了形式多樣,應該組織一些小競賽,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只有讓他們動手,動口,他們的注意力才會集中。除了讓他們讀,更應該讓他們寫一寫,因為學生光會說,不一定會寫。個別男孩上課紀律散漫,有待于強化和約束。
摘果子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
師:小明來到一棵大樹下,看到這么多的果子,他真高興,(出示黑板)同學們,你能幫他數數這棵樹上有幾個果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