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果子》的教學反思
生:這棵樹上有 5個果子。(板書:5)
師: 果子又大又紅,小明饞得直流口水,立刻伸手去摘,他摘了幾個?
生:小明摘了 2個果子。(板書:2)
師:那么樹上還剩下幾個果子呢?
生:樹上還剩下 3個果子。(板書:3)
師:樹上有 5個果子,摘走了2個,就是去掉了2個,去掉就用減法計算。(板書:-)還剩3個就等于3。(板書:= )讀作:五減二等于三。(生仿讀)那么5表示什么呢?
2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呢?
生: 5表示樹上有5個果子,2表示去掉了2個果子,3表示樹上還剩3個果子。
師:“ -”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去掉的意思,去掉就用減法。)
教學反思
教學優點
本教學設計能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摘果子入手,使學生產生要解決問題的濃厚趣及必要性,讓學生在觀看教師演示的同時,感受,發現。調動視覺,聽覺,觸覺諧調發展,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到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不足與改進
。ㄒ唬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在本案例中,教師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本案例中,教師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此案例可以訂正為:師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边@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ǘ┯捎诳紤]學生年齡較小,理解力差,教師沒有把減法的定義生搬硬套,而是用“去掉“二字簡單概括,這樣做容易給學生以誤導,凡是“去掉”就用減法計算,不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減法時,可以用“去掉”二字簡單概括,但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教師應逐漸更正這種說法,給學生一個更合理的,更確切的解釋。如: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用減法計算。而到了三四年級,這種說法就又應更正為“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計算!
(三)在擺圓片時,教師擺,學生看,而此時,學生已初步理解了減法的含義,所以此處應放手讓學生自擺自算,同桌擺算,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減法含義的理解。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鞏固了所學了知識,一舉兩得。原因分析,課前教師準備不充分,沒有告知學生準備學具。導致課上只有老師一個在擺,學生只能看老師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