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想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分類》教學實錄與反思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54—55頁(分類的第二課時)。設計思路
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征。新課標中提到: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實踐、思考、交流、反思的活動中體驗數學、發展能力。玩是兒童的天性,低年級的孩子就特別喜歡趣味盎然、生動活潑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感悟知識,體驗成功,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本節課根據學生學法形成由感知——模仿——內化——應用四個階段組成的特點,運用引——扶——放——收——評的學法指導。以活動情境貫穿始終,力求體現“在體驗中感知、在體驗中發現、在體驗中交流、在體驗中創新”的教學思想。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以秋游活動為主線,設計了激qing導入、秋游前的準備、秋游途中、秋游的收獲等一幕幕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綜合運用了情境教學法、體驗教學法、引導觀察法、組織討論探索與合作交流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摸一摸、分一分、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的感性體驗活動,著重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經歷分類的過程,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標準分類有不同的分類結果。
2體驗將生活中簡單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好處,初步養成有條理 整理身邊事物的習慣。
3結合生活情境,進一步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個小組準備一份水果 (紅蘋果、青蘋果、黃梨、青橘子、香蕉若干)、盤子若干。
一、激qing導入
師:(出課件)美麗的秋天來了!天那么高那么藍,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云。在這個晴朗的深秋,黃老師想當一回導游,帶大家去番禺香江野生動物園探望小動物們,怎么樣?
二、秋游前的準備
1、準備水果
師:秋天天氣比較干燥,我們外出要帶點什么呢?
生:帶喝的!
生:也可以帶水果!
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水果,請小朋友們看看! 感覺怎么樣?
生:這些水果我都喜歡吃!如果放整齊一些就更好看了!
生:我也覺得有點亂。
師:能不能把它們分到小盤子里面,擺整齊來呢?(能)
想想看,這些水果可以怎么分類?
生:可以按種類分一分。
● 活動1
(1)各小組動手,按種類把水果分一分。
(2)反饋:
師:哪個組愿意說說你們是怎么分的?
生:我們把蘋果放一堆、梨放一堆、香蕉放一堆、橘子放一堆,把水果一種一種地分開來。
師:如果不按種類分,還有其他分法嗎?
●活動2
(1)各小組一邊討論一邊動手,按不同的標準把水果重新分類。教師巡堂指導。
(2)反饋:
生1:我們認為綠色的青蘋果和青橘子是一類,黃色的香蕉和黃梨是一類,紅蘋果自己一類。
生2:可以把蘋果、梨、橘子放在一起,香蕉一個兒放在一起,因為只有香蕉是長長彎彎的,其它水果的形狀都是圓圓的。
學3:我們認為蘋果最圓,梨和橘子有點橢圓,香蕉是最長的。(部分學生點頭表示贊同)
師:這種實際上也是按形狀分,不過比前一組分得更細。
生4:我們也把蘋果、梨、橘子放在一起,香蕉一個兒放在一起,那是因為蘋果、梨和橘子的頭上都有一條木梗,只有香蕉沒有。(有的同學笑了)
生5:香蕉和橘子的皮用手撕就可以了,分為一類;蘋果和梨的皮要用小刀削,是另一類。
生6:蘋果和梨的肉最硬,可以放在袋子底下,橘子放在中間,香蕉的肉最軟,不能壓,要放在袋子的上面。(大家不約而同鼓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