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數學一年級上冊《比較--高矮》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高矮的區別,學會比較高矮的方法,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小組合作能力。
2.滲透高矮相對性的辯證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分析〗
教材中“高矮”一課,先呈現兩名學生幫助一位盲人叔叔過街的情境,讓學生觀察,再“說一說”誰高、誰矮;接著呈現同學間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從中觀察并領悟到比身高的要領和規則,再進行實踐體驗;最后“做一做”則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獨立思考,對繩子或路線的長短、書的厚薄等進行推理、判斷。
這一節課,為了便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我對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一些改動,首先是情境的變化;其次是活動程序的變化。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城鎮交接處,學生大部分來自附近,一小部分來自其他四區及八縣,學生層次參差不齊,且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也有很大差異。作為實驗小學,我校各班學生數較多,均為大班教學。因此,真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就成為一大難點。但作為一所區重點小學,而且是課改實驗基地,我校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精良的師資隊伍,堅實的導師后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在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背景等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努力進行創新。
〖教學設計〗
(一)比身高
1.擂臺賽。
(1)請班上自認為長得很高的同學上臺當擂主,其他同學挑戰。當兩生在臺上比身高時,其余同學在臺下當裁判,由a,b,c三名學生一一與擂主比高矮。
(反思本教學環節在一上課就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注意力高度集中。活動剛剛開始,學生還未注意到比高矮時同學穿著鞋子。)
(2)再請一生d(教師事先掌握該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臺挑戰,但在比高矮之前,請全班同學閉上眼睛,讓生d悄悄站在預先準備好的兩塊磚頭上,使其稍高一些,再用布將兩人圍起來,準備好后請全班同學睜開眼睛比較高矮。
當學生睜開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看見老師用布圍著兩位同學時,覺得非常奇怪,強烈要求將布取下。此時全班沸騰了,課堂上第一個高潮出現了。每個學生都在嚷著:“不公平!”此時,教師追問:“哪里不公平?”學生表現出對“作弊”的極度不滿,要求雙方脫鞋再比。
(3)在否定錯誤方法后,用正確方法再比較出兩生誰高、誰矮。
(反思本教學環節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確的比較高矮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四人小組中互比身高。
(1)在四人小組中,互相比較高矮,有能力的小組還可將四人身高排出順序。
學生在比較的時候用不同的方法,如:背靠背比、分別靠在墻上比、借助工具(尺子)等,充分發揮互幫互助的學習精神。
(2)學生匯報小組中身高比較的結果,并說明用了什么方法、應注意什么、出現了什么情況。
在陳述過程中,學生能將注意細節說出,如:脫鞋、挺胸、不能踮腳、尺子要放平等。能清楚地用語言敘述,如:生e與生f比,生e比生f高,生f比生e矮。
(反思本教學環節使全體學生都動了起來,參與到數學活動中,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通過匯報,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
3.長頸鹿與大象比高矮。
故事導入,課件出示圖片(如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