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6~97頁例1,練習十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學會計算的題目,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具準備
照例1運動會場景圖制作的課件;復習和練習用卡片。
教學重難點
掌握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
一、準備性練習
1.出示卡片"9+( )=10",指兩名小學生口答。
2.口答。
3.口算。
9+1+2 9+1+5 9+1+3
二、新課
談話: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20以內進行加法。
1.出示運動會場景畫面。配有描述比賽場面的畫外音:"現在運動場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組跑步、跳繩、踢毽決賽,還有......"由此,促使學生走進運動會場。
2.解決"還有多少盒"飲料的問題。
(1)以畫外音"給賽跑同學送點飲料",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畫面左邊。
此時,出示“還有多少盒”的問題(文字、聲音同時出現)。
(2)研討解決"還有多少盒"的問題。
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小組內交流,互相啟發,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3)組織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本組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出現各種解決方法。
①點數出結果。課件設計配有聲音和動作顯示點數過程。
②接著數,數出結果。課件顯示出與點數的區別,在說“紙箱里有9盒"之后,出現接著數的聲音和動作。
③用“湊十法”算出結果。課件顯示放進紙箱1盒飲料的動作,并配有口述"放進1盒湊成10,10+3得13"。
④充分肯定學生探索的方法,并以“你喜歡哪一種方法”為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體會,加深學生對各種解決方法的認識。
(4)強化"湊十法"。
①教師引導:有的同學用加法算出還有13盒飲料。回想一下,怎樣算的?
我們來看屏幕。先指出:紙箱內有9盒飲料(閃動),箱外有4盒飲料(閃動),這兩部分合并在一起,就是現在有的飲料。所以要用9+4計算。(板書:9+4)
②演示9+4的口算過程。
怎樣算出9+4的得數呢?
由教師,也可以由學生重述湊10的過程:放進箱里1盒是10盒,箱外面還有3盒,10盒加上3盒一共是13盒(屏幕上同步顯示過程)。
③說明9+4的口算方法。
算9+4,怎樣想出得數呢?
先讓學生結合屏幕上的演示,想一想怎樣算9+4得幾?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說明:因為9+1得10,所以算9+4,先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再加3得13。
然后,在9+4后面板書"=13"。讓學生齊讀算式。
3.解決"踢毽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
(1)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并出示問題:"踢毽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
(2)讓學生從畫面上收集數據,找出:踢毽的有9人,跳遠的有6人
(3)教師口述:看踢毽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踢毽的9人與跳遠的6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算式是(此處稍傾停,等待學生回答)9+6。(板書出算式)
(4)讓學生講座怎樣算?得數是幾?
(5)全班交流,完成計算(允許學生用不同方法想出得數)。
4.小結。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前面計算的9+4、9+6兩題的得數都超過了10,就是進位加法。
今天這節課我們具體研究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我們已經知道9+4=13、9+6=15,那么9+2、9+3......怎樣算?得數是多少呢?我們共同研究的計算方法。
三、嘗試提出問題,鞏固計算方法
分組活動。
1.收集信息。
引導學生觀察畫面:運動會正在進行的還有哪些項目?參加這些項目比賽的各有多少人?(各組要有專人記錄收集的信息)
2.提出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明確提出:各組準備提出哪些的計算問題?
小組討論后,發表意見。教師整理板書出學生提的問題。
3.解決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問題。
(1)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兩個,讓全班學生進行計算解決問題。
比如:“踢毽的和賽跑的一共有多少人?”
“踢毽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2)讓學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數。
允許學生相互交流,互相啟發算出得數。
(3)全班交流。
請學生說說自己解決的是什么問題,算式是什么,計算時怎樣想的。
4.評價。
(1)請學生評議一下哪些組觀察仔細,問題提得好?哪些同學積極發表意見,想的方法好。
(2)教師結合實際,充分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
四、練習
1.做練習十七第1題。
(1)先讓學生看圖說題意,再填寫算式。
(2)說一說加的過程,集體評議、訂正。
2.做練習十七第2題。
(1)讓學生獨立填寫得數。
(2)指幾名學生讀填寫結果,集體訂正。
(3)依次觀察兩組算式,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主要讓學生說出:第一個加數是9沒有變,第二個加數不同(變化了),得數也不同(也隨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