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下冊位置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教材第1~9頁)一、本單元內容分析:
(一)結合新課標的理念對教材的分析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主動的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位置”這一教學內容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鮮明的時代感的特點,它是學生認識生活空間的一個起點。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過學前的學習,對上、下,前、后,左、右等常識性的方位知識已積累了一些感性經驗,但不一定能準確地加以判斷。
(二)編排特點
本單元依照兒童空間方位的認知順序進行編排。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先以“自我為中心”區分方位,再以“自然標志”區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區分方位。并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實踐活動,幫助兒童體驗空間方位。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含義,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物體間的這種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對位置。在幫助學生學會辨別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礎上,再學習從兩個維度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例如某個同學在第幾組第幾個的情況,使學生能采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
(三)地位和作用
這單元內容是以后繼續學習圖形與位置的重要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應用意識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教材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教學難點是體會物體之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特別是左右的相對性。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初步感受它們的相對性。
2、使學生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景中,根據行、列確定物體的位置。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教學建議
1、注意根據學生認識空間方位的特點安排教學。
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一般學生在6歲時就能完全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后”,因此,對于“上、下”、“前、后”,可以盡量放手讓學生獨立辨別,重點是理解位置的相對性。但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辨別尚未發展完善,因而對“左、右”的教學則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為中心過渡到以自然標志為中心進行辨別。
本書內容應注意啟發學生緊密聯系自己的學校、家庭等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述物體的空間方位。
2、要適當把握教學要求,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
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接近生活的資料,每個例題,沒道練習題幾乎都給我們創設了一個情境圖。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或自己創設活動,組織學生充分地體驗,盡量使學生更愛學,應避免抽象地讓學生判斷。對一些一時理解不了的學生,可以允許他們逐步理解。
“左、右”的相對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材采用“生活中的數學”板塊形式,加以介紹,僅供學生了解,不作教學要求。
對“位置”的教學,教材只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從兩個維度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不要求用數對來描述。如小紅坐在第3組第2行,可以說:“小紅是第3組第2個”。不要求用(3,2)來確定小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