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復習三》教研活動實錄
針對于馮俊梅老師在課題教學過程中所反饋出來的信息,我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和馮老師的這堂課,以“提升情感的價值”為主題,談談我自己對這堂課的看法。
布盧姆在提出其學校學習的模式時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有情感因素伴隨著認知因素而出現(xiàn),并且在教學中,情感不只是作為手段來促進認知教學,而且還作為目標來促進整個教學活動。我們的小語界同仁也日益意識到:傳遞知識不再是教學的目的,真正的教學應是以情感為依托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小學語文的“課程目標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此可見,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富的人文魅力,語文教學的人文化可以更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在馮老師的這堂課中,學生、教師與文本產生了真真切切的對話,獲得了無窮無盡的感悟。語言本身就是很有魔力的,我們要利用語言工具激活學生的思緒、感覺、體驗、潛意識。讓他們動情、共鳴,讓他們也能借用工具表達他們的思緒、感受、體驗、潛意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應該是流淌著情感的。我們應該在我們的課堂中不斷提升情感的價值。同時,馮老師的這堂課中,還體現(xiàn)出以下三個兩方面特點:
⑴ 教本心靈化:
馮老師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挖掘教材,激活學生的心靈,傳遞情感,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投入,要進入情感領域用心感受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用心去體會作者蘊藏在語言內部的深層次的東西,從而得到共鳴。隨著情感力量的驅使,對教本進行透徹鉆研和藝術把握,并提起筆來精心設計,編寫教案、學案。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這種情感泉流傾注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學活動中許多亮點、閃光點,大都是由于教師靈活地駕馭了教本,創(chuàng)造了教學的情感,提升了情感的價值而產生的。其次,教師要活化理念、活化教法,要靈活地整合教學與課程,強調構三維的目標體系,注重教學開放,重視引導運用自主、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等等。其三,教師要善于活化教本。從面對新世紀對未來人才的挑戰(zhàn)和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深化改革所提出的要求著眼,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大閱讀策略,不斷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教學內容只有被教師心靈化,然后才能在學生心中真正地活起來。
⑵ 過程動態(tài)化:
《語文課程標準》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從中已經能夠看到“過程”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來看,語文教育必然是一種"養(yǎng)成教育",*日積月累。如果我們只盯著目標,而忽略過程,忽略情感享受,就會產生嚴重的失落感。馮老師很關注過程,這實際上就是關注學生對語文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精神領域;關注過程,就是關注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關注學法和習慣;關注過程,就是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發(fā)展空間,讓他們自己品味、討論、判斷、交流,讓他們享受學習過程的愉悅。總之,關注過程,首先就是要關注人的動態(tài)發(fā)展。其次,要關注過程中對話式的教學互動。"對話"與"互動"有著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對話促進互動,這不僅因為對話本身就是一種互動,而且可以不斷把互動推向新的層面;互動需要對話,這不僅因為互動需要對話來協(xié)調,而且需要對話來承載。教學本身就是師生在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動態(tài)同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對話式的教學互動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本互動、人機互動、學科互動等。總之,樹立過程動態(tài)觀,許多教學中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