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ang eng ing ong
學情分析兒童認識事物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漢語拼音是一種單一的聲音符號,缺乏具體內容,學起來枯燥無味,兒童往往會產生厭倦情緒。尤其是發音相近的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更是拼音中的難點,受方言影響,日常交際不注意前后鼻音的發音部位,覺察不到前后鼻音的區別,很多孩子前后鼻音是不分的。因此,拼音教學必須遵循如同認識事物的規律,教師要善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采用多種活潑生動的形式,使枯燥的內容形象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包括五部分內容。第一幅圖是山羊,圖下是“羊”的讀音,借yáng分析出ang的音。第二幅圖是臺燈,圖下是“燈”的讀音,借dēng分析出eng的音。第三幅圖是老鷹,圖下是“鷹”的讀音,借yīng分析出ing的音。第四幅圖是鐘,圖下是“鐘”的讀音,借zhōng分析出ong的音。
第二部分是聲母和ang、eng、ing、ong拼讀音節的練習,包括兩拼與三拼的音節。
第三部分是音節tài yáng的書寫格式。
第四部分是一篇短文,講小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用計算機畫各種圖形。隨短文認六個生字。短文沒有配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音節練習閱讀,體會學好拼音的成功感受。
第五部分是一首兒歌,配有圖畫,隨兒歌認三個生字。
后鼻韻母的發音、聲母和后鼻韻母組成音節的拼讀以及認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eng、ing的發音和三拼音節的拼讀是難點。
教學理念
1、關注兒童的生活世界。新課程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是課程理念的一大飛躍,因為人始終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漢語拼音教學是一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是一個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對象建立起新的聯系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學會認識并建構自己的認識。在教學中以學生原有認知為基礎,結合課文內容和插圖,創設情境,合理地借助兒童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學韻母接通、匹配,就能化難為易,大大提高漢語拼音的學習效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又讓孩子到生活中去尋找學習的樂趣,如“音節超市”等多種形式的訓練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拼讀能力。
2、創設趣味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為此,教師根據教材設計的表音表形圖、情境圖與學生口語經驗和認識的事物像匹配,指導學生讀準音、認清形。教師從指導發現到指導遷移,讓學生始終在富有趣味的探究活動中學習。 教學時應選擇能激發學生興趣,樂于被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如“歌訣法”、“游戲法”等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的思維,幫助掌握拼讀要領,使學生始終在興趣盎然中學拼音,在玩中學,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愉快。
3、把握人文內涵。《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而要讓閱讀的過程成為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獨特理解。本課的兒歌教學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