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13 ang eng ing ong》教學案例及評析
2、激勵是學生學習拼音的良藥。教師采取各種手段來激勵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利用學生好表現、好爭先、喜獎勵的特點,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鼓舞,如,表現好的同學送給小禮物,獎“智慧星”,口頭表揚等,學生在這樣的賞識中,獲得滿足,同時也潛在了競爭的學習欲望。
3、游戲是學生學習拼音的好方式。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游戲形式,例如,認讀韻母──開火車;比較相近韻母──爭“智慧雙星”;復習鞏固──照鏡子;拼讀音節──玩魔方;課外延伸──猜謎語。這些新穎、有趣的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
4、教讀是學生學習拼音不可缺少的過程。雖然學生能從生活的語言環境中體會到的發音,但多數是相似的發音,或從字的尾音中體會出來的,那么要準確的讀出新學韻母的發音還需要過程。這時,還需要教師示范的讀,提示發音的技巧,引導學生模仿、體會。經過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教學的要求。
5、分辨“易混”是學生學習拼音的難點。由于有些拼音字母在形和音上是相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混淆,所以,教師應有重點的提示、引導學生分清拼音字母音和形。如比較:en—neng an— ang in—ing on—ong 。
二、對于此課教學值得商討的問題是:
1、處理好“拼音、識字與閱讀”的關系。教材編排的特點是先學拼音,再識字,然后,讀兒歌。體現了一課教學的綜合性的特點。那么教學要注意教學的整合性,也就是說學拼音,為識字打基礎,識字要借助拼音,同時鞏固拼音,讀兒歌學習生字,再次復現拼音。本課教學沒有把握好內在的聯系,比如,兒歌教學中的識字,一是處理的毛糙,過程簡單化;二是沒有強化拼音的作用,更是沒有與識字結合起來。
2、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與進度。本課從學習新韻母,到認識整體認讀音節,再到練習拼讀,學習兒歌,最后寫拼音。顯然教學的容量和密度很大,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貪多、貪全,會產生“囫圇吞棗”的效果,什么都訓練了,什么也沒扎實。教學一定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能力,且莫拔苗助長。
3、學習拼音注意生活的延伸、拓展。教師的從生活中引入了拼音,但在教學拼音時還要回歸于生活,教師時刻要注意在生活的語言環境中感悟拼音、運用拼音。例如,學習了整體認讀“ying”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ying”還原生活,要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個字與“ying”有聯系,讓學生給“ying”找朋友,這樣拓展了詞匯量,也教會學生說話的能力。
4、注意讓在臨近的比較中發現問題。事物攙雜的越多,學生越難以比較,因此也難以發現問題。例如,教師讓學生整體的比較“en—eng an— ang in—ing on—ong”他們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學生只發現都有g。那么其他的方面(如發音)為什么不能發現呢,除了老師的引導不到位,還有重要的原因是比較的多了,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分散,理解能力差。如果教師讓學生一組一組的比較,這樣問題集中,范圍縮小,可能效果要好得多。當學生發現問題后,再自己讀讀,體會體會,更能加深印象。
關于兒歌暴露的問題很多,主要是教師急功近利,使兒歌教學走了過場。我認為兒歌不必作為本節呈現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