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反思 多篇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反思
奉化市錦溪小學 梁雪盛
每次教學一年級總有一種誠惶誠恐,尤其是公開課,最難把握的是一個度。在教學內容上生怕自己教深了,超出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又怕把握不好孩子已有的知識水平;在教學策略中又怕太花哨,中看不中用;在教學語言上怕自己童趣不夠等等。要考慮的實在太多了,令人手足無措。但我想,我們任何教學都應該立足于我們手中的教材。也許正因為有這樣的思考,我覺得在教學才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從而付諸實踐。
一、認清教材價值,讓教學內容有效
新教材要教孩子的實在太多,那么該怎樣取舍,是應該考慮的問題。首先教什么?我仔細閱讀了課標,發現一二年級是以識字為重點,我又翻閱了許多教學雜志中一年級的課文教學,我發現很多教學設計重點是識字,而對課文內容的教學并沒有重彩濃抹。說真的,一開始,我的心里還在批判怎么這樣的教學設計也能算好的設計嗎?可當我一次又一次地翻閱教材,發現教材循序漸進地安排漢語拼音、識字、課文的學習的。雖然已進入課文的學習,但課文是識字、積累詞語的平臺,同時初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鞏固漢語拼音。課文教學是學生識字認詞的語境,要淡化理解,切不可當作閱讀課文去教學。有了對教材價值的正確認識,我確定了教學的內容,以課文為依托,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讀通、讀好課文的環節中實現達到識字的目的,同時在在教學中應揉說話訓練、拼音鞏固和朗讀短文于一體,在不斷地復現中滾動地帶動朗讀、句子的教學。
二、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分散教學難點
識字量大是新課程的特點,同時也增加了我們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采用了分散識字的方法。首先,在看圖說話中教學糅合識字教學,識讀“一座房子”,認識兩個偏旁。隨后在初讀層面、檢查反饋、讀順課文中通過圈畫生字、同桌合作讀、用眼睛圈一圈,通過字面意象的理解、加筆畫等多種教學手段多層面、多角度地復現生字,不斷鋪設平臺,讓學生與生字形成多元認識,從而也訓練了孩子觀察的習慣和能力。同時我也考慮到這又是一篇課文,應該考慮句子的教學,讓學生初步體會課文是有一句句句子組成的,能整體初步地感受課文。其中課文的第三句話是一個問句,我把這個作為教學重點,然后通過分句朗讀讓學生明確句子的構建。
以上的這一些在教學中我都努力去體現、落實。但教學是永無止境的,永遠存在遺憾,但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
一、如何準確把握動態生成,充分利用課堂資源。
在教學開始看圖說話這一環節中,我要求學生用“有…有…還有…” 的句式說話練習。說真的,在上課前自己還在那里思考自己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這樣做是為了什么?但因水平有限,最終也沒想出個確定的答案,事實證明由于自己對這一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模糊,在具體的操作中就顯得生硬別扭,沒有充分利用學生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如果能調整為“小朋友,你們看這圖上有這么多的東西,最多的是什么呀?”這樣教學自然流暢。
在詞語教學這一環節,我生硬地把出示了一些詞語給學生認讀,教學過程耗時又低效。要知道從字到詞的教學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忽視了學生的學情,想當然地認為詞語應該都會,沒有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如能如張老師所說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課文里動手劃一劃詞語,在實踐中體驗讓學生體驗由字組成詞的過程,形成詞語初步構建,教學扎實有效。最后在動態活潑的教學情境中反復認讀,相信孩子們更樂意學習自己找出來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