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第二課時教學案例與評析
【教材分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只有認真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本文采用童話的形式,把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瞧,小燕子真是好孩子!燕子媽媽讓它到菜園里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它一連去了三次,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多有趣呀!只要仔細觀察,就會有新的發現。
【學生分析】
雖然他們都是剛入學不久的新生,但他們都具觀察事物、洞悉問題、善于發表見解的潛在性意識。所以,引導學生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認真、細致、深入的觀察至關重要。因為這一階段正是學生形成認知能力的關鍵時期,引導得法,將促使學生逐步掌握認知方法,形成認知能力,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上這一課時,以朗讀、表演等活動成為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今后在生活中認真觀察事物架起了一座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一些觀察事物的方法。
3、懂得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4、在朗讀、表演等活動中主動參與,體會學習的快樂。
【教學流程】
一、說一說
師:小朋友,你有被別人夸你有進步嗎?干什么事被誰夸你有進步呢?
(對學生發表的個人事跡充分給予表揚鼓勵。)
(貼切學生的生活實際,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師:有一只小燕子,他也是個有進步的孩子,你想知道他是怎樣有進步的嗎?
(以“說一說”作為導入,這樣的設計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又使學生接下來學習課文興趣盎然。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的訓練。)
二、提一提
出示課文插圖。(幻燈投影)
(學生看圖)
師:看了這兩幅插圖,你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可能會提出如下問題:這兩幅插圖畫的是在什么地方?燕子媽媽和小燕子在說些什么?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
(以提問的方式從插圖入手,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鼓勵,鼓勵孩子們從中找答案。)
三、劃一劃
師:誰知道燕子媽媽和小燕子進行幾次對話嗎?
生:三次。
師:對。請你拿起筆把課文中的三次對話用橫線劃出來。
(學生認真看課文,并動手劃出對話。)
師:請你在對話中找出冬瓜和茄子的特點的詞語,用‘○’畫出來。
(以“劃一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動手劃一劃,加深了燕子媽媽和小燕子三次對話及冬瓜和茄子的特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