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雜談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新發中心小學 孫慶穎】“人生聰明識字始。”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起點,也是啟蒙教育的開端。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識字,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習漢字。具體做法是: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然后認識漢字,接著滲透,最后再強化。
巧妙地設計板書,是實現滲透性識字的有效途徑。如教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文要求會認的字有:“次、瓜、燕、樣、得、仔、細、興、紫、細、柄”。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閱讀。閱讀時,先獨立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然后匯報交流,交流通過讀課文自己知道了什么?在匯報交流時,有的說:“讀了課文我明白了,菜園里有冬瓜和茄子,它們都掛在枝上。”有的說:“我知道了,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里看冬瓜和茄子是否一樣。小燕子第一次去看,發現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去看,發現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三次去看,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有的學生說: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燕子媽媽為什么笑了?”大家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下面的板書:媽媽為什么笑了?
【深圳市大沖小學 朱海萍】
今天進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教學,這篇課文共220個字,是第一冊教材中較長的課文之一,如果逐句逐段地教,將會把課文弄得支離破碎,教學效率低下,那么,怎樣整體有效地處理教材,長文短教,使學生學得有趣呢?其中有一段我做了這樣的處理: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把這個故事再講一次,接著使用了簡筆素描畫,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再讓學生們去讀課文,也用手中的畫筆去勾勒、去比較體味一次次的不同。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畫畫,愿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正是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閱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
【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鐘屋小學 鄭桂花】
詞和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理解文中的詞句,才能讀懂文章內容。每天文章都會出現一些學生沒有學過的新詞句,難理解的詞句和表現課文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的詞句,這些詞句怎樣幫助學生理解呢?我的做法是:借助課文插圖和多媒體課件及實物觀察,幫助學生建立起詞和句的概念,同時以多種方法進行詞和句的訓練。
課文中有許多插圖直觀地表示著課文中詞的意思,可以指導學生觀看這些插圖理解詞義。如《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燕子媽媽要小燕子三次去看冬瓜,第一次說:“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第二次說:“你能不能再去看看,還有什么不一樣?”第三次說:“你能不能再去仔細看,它們還有什么一樣?”這時有學生提出問題:“仔細”是什么意思呀!這時我給學生投影一幅冬瓜圖片,要學生按從遠到近觀察圖畫,并且盯著一處認真看,然后讓學生一步一步講所看到的,對冬瓜表皮上像針狀的白白的細毛學生都講到了,這時我告訴學生這就叫看得仔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理解詞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課文中有好多詞真實地反映著生活中的現象,要學生準確地理解這些詞,就要到現實生活中觀察這些現象。如,夏天在打雷下雨前,多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天空中的自然現象和周圍的景物,在學習“烏云密布”時,學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