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雜談
【福建省廈門市前埔小學 張秀珍】
課文空白處練說話:有些課文在敘述和描寫中會留下一些空白,而這些空白,無疑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語言智能的一個平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中,燕子媽媽先后三次讓小燕子去看菜園里的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當讀到這兒時,我問學生:讀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學生們眨了眨小眼睛說:小燕子為什么到第三次才發(fā)現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呢?小燕子是怎樣認真看的呢?接著同學們把自己扮成小燕子,一邊表演,一邊說:小燕子飛呀飛,停在冬瓜身上,低下頭仔細看,呀,又綠又大的冬瓜皮上,還有細毛呢;小燕子飛呀飛,飛到茄子地里,停下來左看又看,呀!紫色的茄子像大燈泡,柄上還有尖尖的小刺呢。
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能力,更使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福建省廈門市瑞景小學 戴雅琛】
互動中關注感性和悟性。學習活動是一種感悟過程,是對文字符號及其思想內容、組織方法的感知和領悟的過程。互動教學是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咏虒W要求教師動、學生動、師生互動,學生動是互動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是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例如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在認“再”字時,教師讓學生對“再”字的讀音和字形進行一番認識,然后用“在”與“再”字形和字義兩方面比較,讓學生深入感受,全面感知。 “再”字的信息量,發(fā)揮形象思維的優(yōu)勢,加強對“再”字的認識。因此,互動教學中,教師的動應是新觀念下的教育智慧的應用,應是讓學生擁有時間能沉浸感受要學的內容,而學生的動正是在不斷加因感性層面的基礎,讓發(fā)展更扎實更全面。如果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感性基礎上,那是不完整的。學生要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自己獨特的悟性是最重要,獨特的悟性才使他們擁有了學習主動權,使知識更富生氣。在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如想一想,燕子媽媽為什么夸小燕子?在師生互動的交流中,教師的動在與不斷尋找學生悟性的最佳切入口,讓悟性的律動不息,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想象思維之中,有的同學真正悟出“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有哪些進步,有的同學悟出了為什么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不斷地領悟,學生的悟性也與小燕子一樣也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互動交流是立體全方位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以上探討只是一孔之見,相信堅持不懈的試驗必會帶來更多更豐的驚喜。
【湖北省漢川市藍天希望小學 周慧枝】
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弱,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象,很難對某個過程產生深刻的印象,如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小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去觀察冬瓜和茄子的區(qū)別,冬瓜:地上、大、綠、皮上有細毛;茄子:枝上、小、紫、柄上有小刺。如果單憑口講,學生很難理解,但是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三次逐步的變化,讓學生自己去觀察,通過艷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一次比一次細致的變化,就很明顯的分辯出茄子和冬瓜的區(qū)別。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加深了學生學習的印象,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