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乎乎的小手》教學雜談
教學第六課《胖胖的小手》時,我們可以先叫學生自主選擇識字、讀書方法,讓學生掌握“胖、喜、張、剛”這四個生字讓他們自讀課文,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說的是通過爸爸、媽媽和姥姥看蘭蘭畫的畫兒,贊揚了蘭蘭那雙胖乎乎的小手是一雙勤勞的手。
其次,引導學生質疑問題是變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可在學生自學生字、初讀課文之后,引導學生質疑問題,有的學生問:“老師,蘭蘭的手會做這三件事,她還會做其他的事嗎?”為使學生真切地體會蘭蘭的“勤勞”,我們又可讓學生互相討論解決,使大家暢所欲言,不僅發散學生的思維,還使他們受到了思想教育。
第三是,組織學生討論是變學生主動學習,達到能動、互動的必不可少的一種組織形式。為使學生能動、互動起來,我們可以把本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分組討論在學習過程中,師生提出值得討論的問題,這樣不僅符合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愛說、好動的特點,使他們對學習更感興趣,而且濃厚了學習氣氛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使學生由互動推動能動,促使學生學習變得更為主動。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大公橋小學 曾凡琴】
〖寓認于玩,活動中識字〗
教育心理學認為,保持和再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關的心理活動。因此根據小學生長于形象思維的特點,用“趣”構建識字教學的組織形式,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通過編兒歌、講故事、猜字謎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漢字。
如教學第六課《胖乎乎的小手》一課中的“喜”字,用猜謎語的形式出現,老師出示謎面“一口吃掉十顆豆豆”,學生在桌子上用手寫一寫,猜出謎底的同時也記住了這個字。
在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為生字編字謎、編兒歌,這既是對生字的鞏固,也培養了學生正確拆分字形、正確認識漢字形體特點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二小 錢林潔】
教師的每節課堂教學中,都會有成功和失敗的一面。因為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牽涉到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雙邊活動的順利開展才能得以完滿結合。老師課前的精心準備和教學中的臨時發揮,是能夠達到課堂中的高潮的必要條件。針對每次能引起學生興趣“精彩”的地方,教師就要進行總結并發揚。
比如說,我在教《胖乎乎的小手》時,一開始我就創設了情境,讓學生聽音樂,邊聽邊跟音樂自編動作,比一比,誰的表現最好,通過這個音樂游戲然后我作總結詞:“看來,你們都有一雙靈巧的小手呀!”這樣不知不覺中學生已被引入了課文,此時,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提高,即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精彩” 部分,也得到了學者的認可。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要發揚長處,避免短處。當然,再成功的一堂課,難免也會有失誤和不盡人意之處。
【福建省武夷山實驗小學 賴彩英】
課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語文,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胖乎乎的小手》,在啟發引導學生讀懂爸爸、媽媽、姥姥喜歡蘭蘭的畫的原因后,教師提問:“蘭蘭長大以后,會幫助家人做哪些事情呢?”“大家都有一雙胖乎乎的小手,你的雙手幫助家長、同學、老師做過什么事情呀?”接著出示課后“說說做做”題目,學生自由發言。課后再以《我有一雙巧巧手》為題,用剪貼、繪畫的形式制作一幅美術作品,并配上一句話(可以從自己填好的“說說做做”中任選一句)。回家后,主動幫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邊做邊觀察家人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回到班級進行交流。這樣將課文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懂得文中蘊含的道理,而且學得輕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