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二》教學雜談
【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新區小學 張 云】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的展示臺(識字加油站),是讓學生展示自己從電視視、廣告及街頭標牌上認識的字,目的是讓學生養成通過各種渠道自主識字的好習慣,教學完這部分內容,可依次類推,讓學生收集認識各種廣告及街頭標語上的字,并隨時作好記載,以待到班上交流。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中心小學 馮亞君】
〖在家庭環境中識字〗
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庭的環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利用家庭的環境識字,這當然需要家長的配合。我們學校成立了一年級家長學校,每月定期召開家長會,在家長進入班級后,我要求家長配合:例如孩子喜歡看電視,對電視中常出現的字幕,家長能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認識,經常問一問,考一考;對孩子喜歡的畫報、卡片、圖書進行有意識的認讀;對家庭電器的標簽讓孩子認讀……總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教孩子識字。我定期布置這樣作業,并開展成果匯報活動,促進孩子養成識字習慣。并且利用教材,如一年下冊《語文園地二》識字加油站──我在看電視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字,讓孩子把認識的字讀出來,讓爸爸媽媽幫助寫在“采蜜本”里。第二天,進行成果展示比比誰認的字最多。還在閱讀中及時聯系學生已經學過的或者雖然還沒有教過卻自己學會的生字,適時表揚、經常鼓勵,促進了學生自主識字與閱讀的結合。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區實驗小學 蔣 蓉】
〖口語交際教學的誤區:真假不辨,生活陌生化〗
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我該怎么辦》。
案例:
學生在課堂中表演“兒子和爸爸對話“的活動。
兒子:老爸,今天我來洗碗,好不好?
(師插話:這樣叫爸爸不太禮貌喲!)
“兒子”又重新說:爸爸,今天我來洗碗。好不好?
爸爸:乖兒子!你還小,洗不好,長大了再洗,好嗎?
(師插話:你應該邊說邊模著“兒子”的頭。扮演爸爸的學生走上前不自然地摸了摸“兒子”的頭)
兒子:不嘛,不嘛,我就要洗:你就讓我洗吧!
(生停頓了一會兒)
(師插話:為什么你要洗呢?得說說理由呀!)
兒子:嗯……嗯……爸爸,我洗碗的話你就有時間去看報了,好不好?
(師插話:就這個理由?想想,爸爸工作一天多累呀!)
兒子:嗯……
(學生搔著頭。望著老師,說不上來了)
師:你是不是想讓爸爸休息休息?因為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再說了,你也是家庭的一員呀,會說了嗎?
(學生點點頭,但憋了半天還是沒說出來。教師面帶微笑,對同學們說:“誰來幫他說?”)
思考:
該情境是學生并不陌生的一個生活場景,學生應該有話可說、有話會說,為什么會“失語”呢?問題納關鍵在于:學生進入了情境,把它當成了真的(生活原貌),而教師卻清醒地知道這不是真的。是假的(課堂中的表演)。因此,教師不斷地引導孩子的表演更趨“表演性”。我們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語言就是真實生活中的語言,例如“老爸”“不嘛,不嘛,我就要洗!你就讓我洗吧!”“爸爸,我洗碗的話你就有時間去看報了,好不好?”而教師修正后的語言和情境是現實生活的變形模擬,不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像這樣,真(生活原貌)假(課堂中的表演)不辨,其結果是導致學生將自己真實生活中的口語交際與課堂里所表演的“口語交際”割裂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