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二》教學雜談
如《我該怎么辦》(人教版課標本第二冊),可引導學生將思路引向生活,啟迪他們回憶在家里有沒有爸爸媽媽不讓做家務的情況?再想想父母為什么不讓做家務?怎樣才能說服父母?然后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當某個同學自述時,要求其他同學們認真聽,還可以提出問題,學生在這種雙方互動的交流中,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了良好的聽說態度。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洪溪鎮中心小學 金燕飛】
〖充分利用“口語交際”進行說話訓練〗
如第二冊“口語交際”《我該怎么辦》,老師先創設情景: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下媽媽和小明,媽媽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小明,還要做許多的家務事,小明就想幫媽媽做一些家務事,可媽媽說小明還小,不會做。
小朋友們,他該怎么辦?誰來幫他出出主意?
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媽媽為什么不讓小明做家務?
怎樣才能勸說小明的媽媽,讓他做家務呢?
我們能做哪些家務事?
指名說,然后師生評議,誰說得好,誰的方法好。
最后小組內表演。小組內的幾個同學分別扮演媽媽、孩子、同學等角色,表演勸說的過程。說服“媽媽”后,請“媽媽”談談,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師生再評議。
課堂上這種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局面,促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這樣做,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不但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加強了學習的合作性,而且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東林鎮第二小學 施 英】
〖內外大溝通,識字更豐富〗
仔細鉆研教材,不難發現,人教版一年級上、下冊語文教材的很多地方,尤其是《語文園地》中都通過“我會認”“我會讀”“展示臺”等板塊向我們提示了一些可行有效的識字方法和途徑。于是在教學時,我總是以這些內容為平臺,整合課內外資源,去豐富,充實孩子們的識字本。因為生活里有最豐富,最生動的教學資源。
比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的展示臺中,要求學生展示自己在看電視時認識的字。在這之前一段時間,我就布置學生注意在看電視時積累識字。展示中,孩子們從廣告、新聞、對話字幕等地方收集的漢字數不勝數,大家互相交流,如同享受著一道美味的“識字”大餐。
【浙江省寧波東錢湖小學 沈密波】
〖聯系生活,自主閱讀、表達,在交流中識字〗
生活為學生的識字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識字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閱讀、識字,利用生活環境識字,是有效的識字途徑。我主要引導學生利用這三種識字的環境,一是家庭,二是學校,三是社會,并將三者之間緊密的聯系起來。
家庭環境中識字。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庭的環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利用家庭的環境識字,這當然需要家長的配合。我們學校成立了一年級家長學校,每月定期召開家長會,在家長入班級后,我要求家長配合:例如孩子喜歡看電視,對電視中常出現的字幕,家長能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認識,經常問一問,考一考;對孩子喜歡的畫報、卡片、圖書進行有意識的認讀;對家庭電器的標簽讓孩子認讀……總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教孩子識字。我定期布置這樣作業,并開展成果匯報活動,促進孩子養成識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