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教學設計
③ 教師鼓勵學生能夠聯系上下文思考問題。
④ 借助圖弄清花園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樣的一口缸。
⑶ 指導朗讀:
① 教師范讀第二段,要求學生認真聽,聽出什么了?(教師在讀時注意突出“大”和“滿”字)
生:我聽出花園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裝滿了水。
②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 指名讀這段;讀后同學評議。評議時同學們先可以說說他哪兒讀得好!然后說說哪兒讀得還不夠,應該怎樣讀。最后他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④ 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個長句,不容易讀的教師再范讀,讓學生注意看清標點,聽好停頓的地方。
⑤ 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⑥ 同桌互讀,相互糾正。
⑦ 指名讀,集體糾正。
3、學習第三段:
⑴ 指名讀課文,聽他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提問: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們聯系上下文說一說。
⑶ 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沒留神掉進大水缸里。)
⑷ 應該怎么讀呢!同學們自己練習朗讀這段。
⑸ 指名讀,大家評議。
⑹ 必要的時候教師范讀指導。
⑺ 提問:有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沒留神掉進了大水缸里。啟發學生想象,掉進缸里的小朋友會怎樣呢!通過討論得出當時情況十分緊急,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急時救上來就會有生命危險。
⑻ 過渡語,就在這緊急時刻,司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一起來讀讀第四、五自然段。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⑴ 學習第四自然段
① 學生自己輕聲讀這段,讀后說說你了解到了什么?邊讀邊畫出表示小朋友動作的詞語。
② 從“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這些詞,小組討論他們這些人當時是怎么想的?
③ 小組匯報得出結論:讓別人來幫忙,我這么小,沒有辦法,有的嚇哭了,不知道怎么辦。
④ 為了讓學生理解:“別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場面,教師提問:一個小朋友掉進大水缸里,隨時有生命的危險,如果你也在場,那都慌起來了是什么樣子?請同學表演當時的場面。
⑤ 教師指導學生有語氣地讀好這段。
⑥ 過渡: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就在這危急時刻司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 學習第五自然段:
① 自己讀讀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馬光是怎么做的呢?請你畫出司馬光動作的詞語。
② 請同學看圖,并模仿司馬光的動作。
③ 師:司馬光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怎樣做才叫“使勁”砸呢!再請同學們做動作。學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④ 教師指導學生讀后四、五段。
5、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⑴ 與課文中人物的比較:
提問: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一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⑵ 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
① 提問:同學們也動腦筋想一想,假如你當時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還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學生討論后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