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小鳥 教案
課堂教學中對一篇文章的閱讀,就是教師、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生命歷程。教學中與文本的對話,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解文本的內容,而更多的是要關注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因素,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
《放小鳥》這一課敘述了“我”“得到小鳥----養小鳥”到經過思想斗爭而“放飛小鳥”的經過,表現了我“愛護小鳥,就要讓小鳥自由”思想感情,故事情節曲折感人,“我”的思想感情也由“得到小鳥”對小鳥的“喜愛”,到小鳥“一動不動”時的“著急”,到“放飛小鳥”之后心里的“高興”,心理變化也起伏跌宕。如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的情感變化,真正感受“我”的“愛鳥”之情呢?只通過課本中語言文字的描述是不夠的,所以,要對課文的“空白點”進行補充,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了課文的三處“空白點”,來實施“與文本的對話”的。
一、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先描述了小鳥的可愛----“綠色的羽毛,黃色的嘴巴,兩只眼睛一閃一閃的。”可是,就是這樣可愛的小鳥,“我把它放進籠子里,給它食吃,給它水喝,可它一動也不動。”這時,我抓住了“一動不動”這個詞語,先讓學生說一說“一動不動”的意思和樣子,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向同學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小鳥為什么‘一動也不動’呢?”
學生們體會到:
“小鳥‘一動也不動’,是因為它很傷心,它被關在了籠子里,找不到媽媽了。她想媽媽了。”
“小鳥‘一動也不動’,是因為它很悲傷,不知道媽媽會不會來找它,它還能不能像原來一樣和小伙伴們玩。”
“小鳥‘一動也不動’,是因為它很著急,多么希望媽媽能來這里找它呀。”
“小鳥‘一動不動’,是因為它很后悔:不應該自己到處亂跑,不聽媽媽的話。”
這些回答,足以證明學生走進了小鳥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小鳥“著急”、“后悔”、“傷心”、“悲傷”的情感,與小鳥進行了第一次對話。
師:“小鳥不吃也不喝,我為什么很著急呢?”
“小鳥不吃也不喝,它這樣會死掉的。”這時,老師又啟發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我”,親身體會一下看到小鳥不吃不喝、一動不動時自己的心情,就明白了“我”的心情為什么那么著急了。這樣,學生才能把 “我”著急的心情朗讀出來,表達出來。
二、與文本的第二次對話
師:“就在我很著急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這時,我看到了窗外飛來一只鳥,窗外的鳥和籠子里的鳥都叫了起來。”
師:“鳥的叫聲就是鳥的語言,請小朋友們看圖,你能不能做個翻譯家,告訴我們----籠子里的小鳥在說什么?”
對于孩子找不到媽媽這樣的心情,學生曾經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學生還是不難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