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和星星說課稿
一、教學內容的定位
1、教材解讀:
《鮮花和星星》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教材,是一首兒童詩。全詩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描寫了地上的鮮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選取生活中最常見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聯系,體現兒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對身邊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關愛與向往。第一節中“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節中“這里一顆”“那里一顆”不僅描述了鮮花滿地,繁星滿天的情景,而且再現了兒童看鮮花、數星星時的天真爛漫,充滿了童趣。
這首詩歌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是一篇朗讀的佳作。課文配有精美的插圖,有助于學生觀察想象。
2、教學內容的選擇
那么,基于我校的語文課題《基于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在一下全冊課文中為何要選擇這樣一篇課文呢?
我們翻閱整冊教材,不難發現,一年級的課文大多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聯系緊密,尤其注重通過語言文字對孩子們進行關注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熏陶。如識字1為“春天春風春雨”春景詞串,識字3“小舟竹子石頭”為自然景物詞語和祖國河山小詩。而后的第二單元是春景文,第五單元識字為夏景詞串。而本課所在的第六單元還有《放飛小鳥》《這兒真好》《世界多美好》等,它們又組成了一幅和諧溫馨的自然畫卷。鑒于教材這樣的安排,我們發現本課承前啟后,既具詩情畫意,童趣童真,又能使教材內容前后的整合點自然豐滿。所以,選定了這樣一篇課文。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那么,如何運用這樣一篇詩歌,讓孩子在有限的40分鐘內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達到這樣的課程年段目標呢?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課標的年段要求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能讀準詩歌中的輕聲音節。會讀多音字“數”,寫好“顆”“真”。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3、通過讀書展開想象,感受詩歌語言的優美、體會兒童的生活情趣,引發兒童對身邊事物及大自然的關注及熱愛。
4、能結合學過的課文內容模仿詩歌句式仿寫、創作小詩,發展語言。
教學重點為:識字,朗讀、背誦詩歌;難點是感受課文的優美,激發對身邊事物和大自然的熱愛。
三、教學環節的呈現
針對以上教學目標,立足于《基于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活動設計:
課前互動猜謎,活躍氣氛(1)猜謎導入,鋪墊情感(2)初讀感知,準字、通句、順文(3)識字、誦讀,激發詩情(4)拓展延伸,發展語言(5)復習生字,指導書寫
因為具體細節已在教學中呈現,時間寶貴所以不再一一贅述。接下來就結合我校課題,具體談談本課“整合要點的把握”
四、整合要點的把握
1、學科本位設計:暨語文學科自身教學內容的整合。
(1)教材系統化整合:這可以是本冊、本年級教材前后內容和教學方式上的整合,也可以是不同年級上下的內容整合。由于是一年級,接觸的教材還不夠豐富,所以這節課主要體現的是本冊教材前后內容的整合。如:在“識字、誦讀,激發詩情”環節中學習第一小節,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鮮花圖談談你看到了什么樣的花,這就引起學生對前面第5單元夏景詞串中花的回顧;同樣,在學習“數星星”的環節中,引進識字6夏夜星空的回顧,談談你了解的星星的故事。以此充實它們的語言交流內容。這里只是內容的整合,對交流語言形式上沒有作要求。而到第4個學習活動“拓展延伸,發展語言”時,就結合本文“我最喜歡,這里,哪里”的語言形式,整合課文“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學習內容,然后延伸至課外。這樣,借助教材系統化整合不僅充實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內容,層層遞進地為發展學生語言服務,而且也會逐漸培養孩子前后關聯,有序閱讀,自我整理學習內容的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從課堂反饋來看,這三處的整合效果明顯,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促進了學生語言的有效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