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體驗,營造生本課堂──《影子》教學案例及反思
即當學生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可能一部分學生已通過自學或家人、朋友的幫助掌握了全部或部分內容。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出來,讓他們“當” 起同學們的“教師”,尤其是在生字教學這一環節,有些學生很會認生字,而且字音也很準,我就讓他們當“小老師”帶領著小組的同學認讀生字,在 “小老師”的帶領下,教讀、開火車讀、聽音找朋友,學習形式豐富多彩,“老師”教得津津有味,同學們學得津津有味。學生教學生,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看到這樣濃烈的學習氛圍,我感到課堂只有交給學生,才賦有生命。
四、生為本、尊重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的“人文性”表現在具有濃郁的人文特色,充盈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因此,語文不僅是一門培養學生分析和運用語言能力的課程,更是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學生人格的載體,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我們的閱讀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讀懂文本、獲取書面知識,更要讓有著鮮活思想,獨特個性、獨立人格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傾注自己的感情,融情入境,與作者情感共鳴。由此,我深入文本,反復吟誦,品讀文字的含義和作者的感情。努力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自我感悟。經過分析我選擇“小黑狗”一詞作為與學生溝通的話題:“你們喜歡小黑狗嗎?為什么?”小狗是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當選擇這個話題時,我想小狗可愛的形象在孩子們的腦海里一定鮮活起來,要不怎么學生紛紛舉手,唯恐老師不點他。由對小狗的喜愛引發到影子與人形影不離的特點和小狗一樣的可愛,在閱讀中自然而然地將喜愛之情通過文中的語言表達出來。由于各自感悟不同,讀出來的語感也不盡相同,有的讀:“影子是/一條/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有的讀:“影子是/一條/小黑狗。我走/它/ 也走。”我沒有硬性規定他們該怎樣讀,反而鼓勵他們讀出是自己獨特的感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以一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組織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獨特情感,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學生如何設計教學活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力圖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