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音樂第二單元五十六朵花教案
第二單元 五十六朵花
教學內容:
學唱《吹起羌笛跳鍋莊》
欣賞《瑤族舞曲》
學唱《阿嘍嘍》
教學目標:
1、能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吹起羌笛跳鍋莊》和幽默風趣的情緒演唱《阿嘍嘍》。
2、通過欣賞管弦樂合奏《瑤族舞曲》,熟記音樂主題,劃分段落,并能用課堂樂 器演奏樂曲的主要主題。
3、在唱、奏、舞諸項音樂活動中,能人人參與,大膽投入,相互配合。
教學準備:
(一)教具
鋼琴、錄音機或vcd機,有關樂譜及卡片、課堂打擊樂器。
(二)圖片、音像資料
羌族、瑤族人民服飾圖、跳鍋莊的圖片或錄像,羌笛的圖片,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阿嘍嘍》的演唱帶、伴奏帶,《瑤族舞曲》的錄音帶。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用舞蹈參與歌曲的表現,用演奏參與音樂欣賞。
難點:
在讀譜教學中學習《阿嘍嘍》的歌譜。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
學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鍋 莊》
教學目標:
1、加深學生對少數民族善良、樸實、豪放、能歌善舞的特點的認識。
2、學會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
3、在唱歌、伴奏、跳鍋莊舞諸項音樂活動中能大膽投入、熱情表現。
教學過程:
1、導入
《五十六朵花》這一單元從低年級一直延伸到高年級,一方面是加強民族團結的需要,另一方面,從學習音樂的角度來看,學習各少數民族的音樂實在是太有必要了。我國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的55個民族都稱為少數民族,他們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舞蹈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所以我們從小就應當學習、了解它并熱愛它。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鍋莊》,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這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各 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響,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間樂器,但跳的“鍋莊舞”卻是藏族的民間歌舞,從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漢文,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他們世世代代從事農業生產,但在改革開放后也興辦起自己的制革、水泥、木材、化肥廠,另外,羌族的繡花和編織也是非常有名的。
同學們請看羌族人民的服飾(出示圖片),再看羌笛的圖片(出示圖片)。羌笛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了,唐代詩人王之煥就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著名詩句。現在的羌笛都是雙管,可以吹出七個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羌寨里就處處響起羌笛的聲音。
我們再來看跳鍋莊的圖片(出示圖片)。鍋莊是一種藏族民間歌舞,羌族人民也經常跳鍋莊,在羌寨只要聽到哪里在跳鍋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高興地參加進去,可見羌族人民對鍋莊舞的熱愛,鍋莊舞的主要動作是弓腰、甩袖,邊唱邊舞,我們等會兒也來 學幾個鍋莊舞的動作,請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樣,高高興興地參加進來。
2、學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
(1)欣賞歌曲范唱錄音(兩遍),請同學們說說聽后的感受。
(2)集體朗讀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