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鄭重的承諾1-小學六年級下冊藝術教案
課題:鄭重的承諾1 課型 綜合課
教學目標: 1、通過書法和篆刻的鑒賞,激發學生學習書法和篆刻的興趣,了解我國書法、篆刻的起源和類別,使他們受到書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篆刻的講解和示范,使學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與步驟。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篆刻的治印步驟及方法。
難點:篆刻時如何把運刀的方向、角度與力度。
媒體設計: 1、各種字體的碑帖及名家書法作品數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紙、硯、墨、印泥、砂紙(粗細兩種)圓鏡、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學生仔細看。
2、 學具:刻刀、毛筆、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紙、小圓鏡、小牙刷、毛刷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 組織教學
學生排隊進教室,在自己的座位準備好上課所需要的物品。
二、發聲練習
(1)斷音練習(小黑板)
(2)長音練習。
(3)三聲部練習(輪唱練習)
1、文字的產生和發展。
我國是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殷商時代應用甲骨文開始,距今約三千七百余年。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圖畫方式表達,讓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讀出來,并明白它的意思,后來由于實際需要,又產生了音意相兼的形聲字,以及運用了轉注、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會意的實體字和形聲字,漢字的創造正是沿著這個道路發展下來的:
2、書法的分類: 綜合歷代各種文字大致分為篆、隸、楷、行、草五大類。
(1)篆書:
甲骨文-------是殷、周時期的古文,因刻在龜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屬于大篆的體系,也是我國最早的石刻;秦《泰山刻石》-------又稱《封秦山碑》字體屬于小篆,相傳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寫,小篆是從大篆省改而來的。
(2)隸書:
相傳是獄史程邈被囚在監獄里時,把大小篆的筆畫和結體作簡化,便于書寫。這種字體便在公文上使用起來。當時辦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隸”,便把這種字體稱為“隸書”
(3)楷書: 楷書真書,楷書,由隸書、隸草演變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4)行書: 行書書寫速度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沒有一套規定的寫法,寫得規矩一點而接近楷書的叫“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而接近草書的叫“行草”。
(5)草書: 章草-------又稱隸草,其字形特點是解散隸體,趨于簡便,但仍存隸書的形勢,字字區別不相連綿;
今草--------相傳是后漢的張芝從章草加以演變而成。特點是體勢連綿,筆意奔放,常常是上一字的終筆,也就是下一字的起筆。
3、篆刻的用途及分類。刻印章稱為治印,治印多為篆字,故稱為篆刻。篆刻要求書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與巧妙的結合。古代在印面上刻著官階或姓名來佩帶,作為取得對方信任的標志,流傳至今,仍保持了它從屬性的用途,如取款,寫證明必加蓋公、私章等。
印章作為一種輔助藝術運用在繪畫、書法等藝術上,或用來說明主題內容、作者姓名、創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來增加畫面構圖完整,成為世態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常把篆刻、書法、繪畫相提并論,稱它們為“金石書畫”。一幅好的國畫作品,要求詩、書、畫、印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