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學期音樂全冊教案
三年級下學期音樂教案
第一課 春天
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
一、從聆聽《春到沂河》、《春》等中外音樂作品感受“春”的意境,并開展想象、聯想,即興創作以“春”為主題的音響作品。
二、能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有感情的表演《嘀哩嘀哩》、《春天舉行音樂會》,并進行打擊樂伴奏的編創活動,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頌。
三、聽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長短,并能在實踐活動中運用。
教學重點:聽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長短。
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 歌曲表演《嘀哩嘀哩》。
二、 聆聽《春到沂河》。
教學過程:
一、 歌曲表演《嘀哩嘀哩》。
1、導入:誰能模仿小黃鸝鳥的鳴叫聲?如果你不會的話,請聽聽歌曲中的小黃鸝鳥叫。
2、聽歌曲范唱,要求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并模仿歌曲中黃鸝鳥的叫聲。
3、講解十六分音符的時值。
4、學習曲調:分兩部分學唱,即前16小節和后16小節。
前16小節的學唱曲:聽出這16小節中的相同樂句是哪一句?先學唱這8小節,然后在學唱其他8小節。
后16小節從聽辨相同節奏地樂句切入,學唱好8小節,然后再學唱最后8小節。
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5、 有感情地學唱歌詞,唱好全曲。
6、 讓學生自己為歌曲第二部分選用合適的打擊樂器編創伴奏,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尊重他們的創作,在嘗試實踐的基礎上,選擇最好的方案。
二、 聆聽《春到沂河》。
1、以山東民歌《沂蒙山好風光》為欣賞《春到沂河》導入。
欣賞女聲獨唱《沂蒙山好風光》。
隨教師的琴聲視譜哼唱《沂蒙山好風光》曲調。
2、聆聽《春到沂河》第一部分(二遍)。
設問:這段曲調熟悉嗎?它源于那一首民歌?這段曲調給你的情緒有什么感受?
3、介紹柳琴的形狀與音色特征。
4、看著書上的圖形譜,完整的聽全曲,比較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速度變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紹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懂得這首歌是以山東民歌為素材改編的樂曲。
6、再次聆聽全曲。結合樂曲的名稱及三個部分的速度變化,即興用動作來表達對樂曲的感受與理解。
課后反思:今天的這一節課,,我個人感覺是,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的音樂素養有所提高,音色,音準,節奏掌握得比較好,,但在小組合作方面還有待加強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聆聽小提琴協奏曲《春》。
二、歌曲表演《春天舉行音樂會》。
教學過程:
一、 聆聽小提琴協奏曲《春》。
1.在歌曲《嘀哩嘀哩》聲中導入本課的欣賞。
設問:歌曲《嘀哩嘀哩》講的是什么主題?
2.聽《春》的主題音樂。
設問:你能從這一段音樂聲中感到四季中的哪一個季節?說說
你的感受。
3.分別聆聽第一、二、三插段音樂。
4.完整地聽全曲,邊聽邊看著課本上的圖形譜及插圖,想像音
樂所描寫的情景,并校對、調整自己剛才填寫的答案。
5.用彩色筆涂色塊,描述音樂的情緒變化與發展。
二、 歌曲表演《春天舉行音樂會》。
1、談話導入:大自然里有各種美妙的聲音,你能用人聲來模仿一下嗎?春雷的聲音?春水的聲音?春雨的聲音?春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