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音樂第三單元母親河教案
(2)聽賞歌曲錄音。
(3)隨范唱錄音輕聲學唱歌詞。
(4)與學生共同討論課本中提出的問題(第一個★處),特點是節奏富有推動力,休止符處凝聚了巨大的力量,以“ ”為基點,從1到2、3不斷向上擴展,表現了人民武裝的不斷壯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斷高漲。
(5)欣賞《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黃河》(輪唱)。
(6)啟發和引導學生聽出歌曲中運用了“輪唱”的演唱形式,并能領悟到采用輪唱是為了更形象地表現抗日浪潮遍布中華大地、此起彼伏的壯觀場面。
(7)學生嘗試用二部輪唱的形式來演唱(可采用男女聲二部輪唱)。
要讓學生知道輪唱中的二聲部要相互配合,而不是你追我趕,千萬不能相互比速度、比音量。
為了使兩個聲部同時結束,先唱的聲部可以將“保衛華北”重復一次,也可將“保衛全中”重復一次。
4、師生總結結束教學。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 歌曲《長江我的家》和《保衛黃河》
欣賞 輪唱曲《保衛黃河》,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故事。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作品《黃河大合唱》,對作曲家表示敬仰之情。
2、更熟練、更富有表情地演唱《長江我的家》和《保衛黃河》。
3、為下節課的音樂活動《黃河與長江》做好動員。
教學過程:
1、導人
我們上節課學唱的歌曲《保衛黃河》是誰作的曲呢?(學生回答:冼星海。)
冼星海是與聶耳齊名的人民音樂家,19xx年生于廣東番禺一個貧苦漁民家庭,他從小就十分喜愛音樂,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讀書時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25歲赴法國勤工儉學,后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指揮。五年后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奔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40年組織派他到蘇聯繼續深造,可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無法回國,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短暫的一生創作了250余首歌曲,四部大合唱,兩部交響曲,還有管弦樂、歌劇、器樂曲等,尤其是他在延安時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熔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爐,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日救亡運動,成為我國音樂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課本上的連環畫,《黃河大合唱》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2、師生共同閱讀課本上的連環畫:了解一下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
為了使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這一連環畫的內容,有必要簡述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抗日戰爭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南京已經淪陷,中華半壁江山已被日軍占領,抗日戰爭處于艱苦時期。而在延安這一革命根據地,卻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成為全國人民抗日斗爭的中心,光未然的長詩《黃河吟》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光未然是偉大的革命詩人,真名叫張光年,湖北人,被稱為“長江的兒子,黃河的歌手”。除《黃河大合唱》外,他還寫過《五月的鮮花》和《三門峽大合唱》等歌詞。他不僅是位詩人,還是位文藝評論家,長期擔任中國作家協會的領導工作以及全國人大的顧問。
但是詩歌不等于歌詞,雖然有的詩歌可以直接譜曲,但大多數詩歌是難以譜曲的,因此才有冼星海建議光未然將長詩改成歌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