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實錄及思考
大概是在去年11月,我區開展“教學能手”賽時聽的《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么一節課,當時就想把課堂實錄(其實只是我的聽課記錄)以及信手寫下的感受放在博客上與大家分享,聽聽前輩們的指點,只是“不著陸”的丫頭始終沒有把想法付諸實踐。今天在整理聽課材料,打算將這個學期所聽課的教案感受整成一袋的時候,才感到深深的自責——嘿嘿,拉拉是個懶丫頭,不是么?
好歹是整理出來了,請大家對丫頭評課的大膽妄言多多批評指教! :)
《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引讀課題
請學生用一個詞來概括父母的愛,以此引導至“深沉寬廣的父愛”
(孩子們對于父母之愛的理解很豐富,有:父母的愛是充滿鼓勵的,父母的愛是飽含激情的,父母的愛是深沉無私的,父母的愛是無價無償的……這些充滿感恩的回答,讓我這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很是慚愧,這么大了,很少思考過父母的愛要用怎樣的言辭來表達。
評:課前導入簡潔明了,直切課文主題,且點明了“親情”的單元主題,融情感熏陶、生活感悟于語言表達中,巧妙不露痕跡。)
二、檢查語系,了解情況
1、檢查生字新詞
洛杉磯 混亂 昔日 廢墟 阿曼達 爆炸 瓦礫
(1)帶拼音直讀生字新詞;
(2)去掉拼音讀生字新詞;
(3)開火車讀生字詞;
(4)交流識字方法;
(5)講解“爆”字的寫法,學生書空一次
(評:五年級的孩子在學習生字時,是否需要經歷“帶拼音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交流識字方法”這樣繁雜的識字過程?假如,到了五年級,生字教學上還要花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孩子們在一、二年級時是否壓根就沒積累到什么自主識字的本領呢?
另外,在指導書寫上,教師的確是“放手”讓孩子們觀察字型、分析結構了,但缺少了范寫,丫頭個人認為這是不夠的。言傳還需身教,指導書寫是一筆一劃的真功夫,光靠說一說、看一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且孩子們也只是在認識了字型結構后書空一次,略顯簡單敷衍了些。)
2、了解課文大意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文章大意
(評:在孩子們講述的過程中,有個孩子是這么說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地點是在……”,執教老師馬上打斷孩子,告訴他:“你可以直接說出來。”——丫頭個人認為,教師在這個地方可以引導得更具彈性一些,講述文章大意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首先要表揚這個孩子懂得先將文章的時間、地點等要素在講述文章的一開始就點明了,順勢指導敘事型作文的寫作“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結尾,將語文教學中的讀、說、寫巧妙地結合起來,盡量讓孩子們做到“讀后會說,說后會寫”;而不是責怪他講述得過于羅嗦。)
三、初讀設疑,續寫結局,淺層理解“了不起”
(一)初讀設疑,初步感知“了不起”
1、猜疑激趣
猜一猜老師會給你們提出什么問題?
2、朗讀找疑
(評:通過“猜一猜”的刺激性引導,很自然地要求孩子們再次閱讀課文,自主質疑,將原本有些生硬的“任務”轉化為如同尋寶一樣快樂的事情。)
3、梳理明疑
孩子們交流自己“競猜”的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解疑
(評:這一環節原本無可爭議,但在第一個孩子發言時,便提出了教師所盼望引導的答案“文章中的父親了不起在哪兒?”,以致教學步伐直接邁入第4個小環節,別的孩子失去了“競猜”的機會,教師了失去了挖掘更多課堂生成資源的機會。)
4、重點設疑,引導理解“這位父親里在哪兒?”(堅持自己的信念)
(二)續寫結局,淺層理解“了不起”
1、續寫人們對這位父親談話的內容
2、學生交流續寫內容
(評:由于受課文語句的影響,孩子們續寫的格式有些定勢,在交流的過程中聽到的也無非是些無關痛癢的話,沒有情感的投入,缺乏精彩的言辭,無法引起在座聽課教師們的共鳴。)
四、改變結局,詩化品讀,深入理解“了不起”
(一)改變解決,解讀感悟“了不起”
1、出示改編的結局:
“第二天,人們看到廢墟旁的這位父親無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礫旁,手里抱著一個血肉模糊的孩子,口里不斷地喃喃自語:‘阿曼達,我的兒子,無論發生什么事,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2、學生交流感受,并討論:這樣的解決有沒有可能性?為什么?
3、小結:這位父親的了不起不是從事情的結局中看出來的,而是從父親努力救兒子的過程中體會到的。
(評:改編課文結局,大膽挑戰“權威”,是當下語文公開課堂頗為常見的方式,但用者不同,用法也不一。在本節課中,改編不過是一個“幌子”,重點是要透過這個“幌子”向孩子們揭示人生的道理:做事不單看結果,重點還是過程!可見教師的用心之良苦。)
(二)詩化品讀,深入理解“了不起”
1、找出描寫父親拯救兒子過程的語句
2、出示詩化描寫父親拯救兒子過程的語句
3、指導朗讀
(評:詩化手法的運用,不過是將文本的一段文字分行處理;但在處理前后的朗讀效果上,的確存在明顯的差異。詩歌具有高度概括的文句特征,而將文字詩化處理,也能夠達到讓情感高度凝練的效果。這在本堂教學中得到了極大的體現。“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師生在共同朗讀中,點明了文章的關鍵句,情感抒發層次鮮明、循序漸進,融指導朗讀于反復體味、吟誦中,自然而然地達到了指導效果。)
五、總結回味,升華情感
1、總結回味
2、贈送詩歌《父愛》
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
總有一種愛讓我們心痛
這個人就是父親
這種愛就是父愛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語文課堂 網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