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案例:談“幼小銜接”指導的新策略
改進策略三:遵循生活習慣,培養孩子學習能力
幼兒入學后,學習成了主要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幼兒必須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不僅要學習自己有興趣的知識,而且要學習雖不感興趣,但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學習和游戲比較起來,不但具有更大的社會性、目的性和系統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己的孩子進入小學后學習不夠自覺,導致孩子們都是在家長的督促下學習。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成了在家長的壓力下被動地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孩子吃力,大人更吃力。所以我們應該在幼兒期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提高幼兒學習的自覺性。
常規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為了讓孩子入學后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教師會將幼兒園課桌的擺放形式有所改變,課節時間延長,游戲時間、活動數量減少,有的老師組織幼兒到小學參觀一下或請小學生回園介紹一下小學生活。而幼兒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我們的新思路: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游戲是孩子的主要活動。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環節中著手。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才可以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學會認真傾聽的能力。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是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的重要銜接工作,在語言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幼兒對一些兒童文學作品聽、看、講述、引導幼兒學習新的語言、詞匯、了解作品,再通過看圖說話、情景表演、木偶劇、小話劇等表演,使幼兒得了更多鍛練語言的機會。日常生活中,我經常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語言游戲活動,使幼兒獲得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最佳機會。時常布置一些口頭作業給孩子,如:要求孩子第二天帶植物角的東西,并鼓勵表揚及時完成作業的孩子。為了培養孩子回家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我有時會布置孩子完成一副美術作品,要求孩子一回家先畫畫,等畫好了再出去玩。這樣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及時完成作業的學習習慣。
案例分析:
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根據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將孩子的學習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環節中,并有針對性地、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和培養。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通過相互學習、交流和監督,逐步地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案例反思:
當今課程改革的趨勢和時代的發展,富于了教師全新的角色,教師已不僅僅是傳統教育中課程的實施者而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在“幼小銜接”主題活動的內容的選擇和活動的設計方面有以下的思考:
一、內容的選擇——滿足需要、貼近生活
“幼小銜接”內容的選擇其關鍵就在于要處理好幼兒發展需要和興趣經驗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能時刻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同時能敏感的判斷教育內容所蘊涵的教育價值,在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之間架起橋梁,在尊重幼兒興趣需要、經驗背景的基礎上,優選出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對幼兒的一生發展具有長遠、持久的積極影響的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