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一日生活之間的過渡環節
案例三:又到了午餐時間,班級里總是有那么幾個孩子進餐比較快。先吃完午餐的孩子漱口洗臉過后進行自主游戲,有的拿起圖書角的故事書與同伴講故事;有的拿出自己帶來的新玩具;有的與同伴分享自己新找來的貼紙······當吃完午餐的孩子有一半的時候,活動室里面突然變得很吵鬧,孩子們漸漸都離開了自己的位置,說話的聲音也變響了,這影響到了還正在進餐的孩子。突然,教師大聲說:“吃完飯的小朋友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所有的孩子都安靜了下來,一臉驚訝或迷茫的看著教師。
這個案例中孩子吃完飯都在自主地游戲,一開始情況還可以,到最后有點亂糟糟了。教師把過渡環節完全放松了,由著孩子們自由發揮,結果導致教室里變得吵鬧,還影響到了吃飯的孩子。我們認為,教師可稍微干預一下孩子的活動,比如天氣好的情況下,可以請吃好飯的孩子去外面曬太陽、玩玩具;天氣不好的情況下,進行區域活動,這樣可以避免還在用餐的孩子受到干擾。
案例反思:
為了改變過渡環節高度控制、放任自由、消極等待等不良現象,我們也進行了不少的嘗試,現與大家做一分享。
一、自主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對幼兒來說,游戲就是一種玩耍,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主動參與活動的快樂過程。幼兒通過各類游戲,可以發展動作技能、語言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積極互動,使幼兒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二、音樂喚起法。在過渡環節的組織中,常常會利用音樂喚起孩子們進入下一環節的準備。播放音樂消弱了過渡環節中的消極等待和教師的高度控制現象,使過渡環節變得和諧、自然,還有利于提高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也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整體效率的發揮。
三、融合多樣法。在過渡環節的時間里,我們可以給孩子們更多樣化的選擇,讓過渡環節變得更為豐富多樣。可以讓孩子們自主選擇看書、玩玩具、進區游戲、拼圖等。
四、彈性管理法。幼兒園一日活動時間的安排應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靈活性,既能形成秩序又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為了照顧到個別差異,遇到需要分批進行的生活活動可以請能力弱的孩子先去,也可以采用“一幫一”的形式。比如在我們班有個相對年齡較小,能力較弱的寶寶周城逸,他平時走路還不是很自然,我們就會請能力強的孩子去幫助他洗手、倒水喝,這樣一來能力強、速度快的孩子也有事情做,能力弱的孩子也能得到相應的幫助和照顧。教師需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設計,做到有效地減少一日活動中拖沓等待的過渡現象。
總之,我們要依據實際的情況,在過渡環節中,營造出一種教師低控制、有序、寬松、自主的氛圍,優化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