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神秘的黑暗》教學反思
大班幼兒的想象力逐漸豐富,但有時將想象與現實混淆,尤其在黑暗中容易產生聯想:天黑了樹葉刷刷響,是誰發出的怪聲?停電了,家里好黑,誰會出現……在我所接觸的家長中,總是有很多人在說:“我家寶寶的膽子特別小,只要天一黑,他就纏著大人不松手,一步不離地跟在大人身后,有時候都沒辦法做事情。”怕走夜路、怕到黑屋子里拿東西……只要是黑的地方,或是談到黑,恐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恐懼黑暗”的心理,許多成人尚且會有這樣的感受,也難怪小朋友有怕黑的恐懼。
《幼兒園3——6歲發展指南》中的健康領域有這樣一個教育建議:營造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幫助幼兒學會恰當的表達和調控情緒。由此,我設計了本節活動《神秘的黑暗》,希望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幫助幼兒正確認識黑暗,通過美好的想象、情緒的宣泄,從心理上戰勝“怪獸”,進而感受夜晚的寧靜與美好,消除恐懼感。
為了使教學活動富有趣味性,我將黑漆漆的紙箱玩具,拼接成長長的隧道,搬進活動中,通過感受黑暗、體驗對比,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在真實的感受中逐步達到教學目標。為了逐層深入,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情景體驗,獲得感知。讓幼兒進入黑漆漆的隧道感受黑暗中的恐懼。
(二)欣賞故事,提升經驗。講述繪本《吃掉黑暗的怪獸》,體會黑夜在自己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從而對之前黑夜的感受有新的理解。
(三)游戲探索,豁然開朗。讓幼兒帶上手電,再次進入隧道感受黑暗中的寧靜與美好,發現黑暗中的美。
整個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知到體驗,使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的教育活動中,知道黑暗并不可怕,戰勝黑暗,需要的是內心的勇氣。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
一、平等的交談。課的開始,為引發孩子興趣,讓幼兒說一說白天和黑夜的不同,由談話的方式進入活動,拉近了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形成一種寬松的語言氛圍。但和我預設的情況有一點不同的是,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在選擇白天好還是黑夜好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覺得黑暗好。從孩子們的口中,我感覺大多數孩子覺得黑暗好的原因在于孩子們想在課堂上表現自己很勇敢具有冒險精神。在活動中我并未打破孩子的想法,而是讓選擇白天好的小朋友讓他們說出他們的理由,于此和不肯承認害怕黑暗的孩子達成共識。
二、生動的講述。用ppt展示繪本,老師用夸張的動作和語言,引發幼兒的好奇心,通過對怪獸擬人化的描述,讓可愛的“黑暗怪獸”形象深入小朋友心田,故事結束時,球球和小朋友對故事中的“黑暗怪獸”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是懼怕,而有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溫暖。同時也明白了白天與黑夜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他們對于人類都很重要,抓住時機將幼兒經驗做出遷移和提升,由故事到生活,鼓勵每個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并總結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黑夜。
三、游戲中體驗。第一次進入神秘的黑漆漆的隧道,感受黑暗,為下面的活動埋下伏筆。第二次進入神秘的黑漆漆的隧道,打開手電,孩子突然發現,自己置身于神秘的空間,與黑暗中的想象大不一樣,周圍到處是春天美景的圖片,他們用豐富的語言描述了自己的所看所想,氣氛熱烈。兩次進入隧道的對比,讓孩子有不同情緒體驗,我抓住契機提問,使幼兒感受到黑暗中也隱藏了很多美妙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