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進餐過程中注意力分散問題
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但他吃飯的速度很慢,經常在吃飯的時候一動不動的看著別人或者聽別人聊天,自己卻什么也不做。所以每次都要老師提醒。
一天,餐前活動,我正在請“小老師”講故事,當問誰來當小老師時,小朋友爭先恐后地舉手,也高高興興地舉起小手,我靈機一動連忙抓住這個機會,請他來當老師,他顯得很高興,講完故事后,我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翹起大拇指表揚了他,“故事講得真棒!他吃飯也是一口飯一口菜,吃得又好又干凈,都很棒!”他露出了羞怯的笑容。吃飯了,忙著分碗勺,自己吃飯……一次也沒有開小差。很快吃完飯,我又請他幫我去給吃完飯桌子也整干凈的小朋友貼紅蘋果。
從那以后我發現吃飯的速度提高了不少,還能主動幫助老師督促和提醒其他不自覺的小朋友呢!
看著他的變化我很高興,看來集體的榜樣效應對集體與個人的督促作用一樣很強大。當成功的體驗和教師的贊揚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時,也增強了其自信心,當他再度面對同樣問題時,便提醒他能自覺、自信地克服困難。
問題的延續
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班級幼兒的進餐問題有所改善,但是我們發現幼兒的進餐質量時好時差。分析一下這與班級進餐常規的執行是否持久有著密切關系。
自我評價與反思
xx省學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試行)第二章保教常規管理中指出“教師要重視幼兒生活常規的建立,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形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了幫助幼兒能主動進餐,在日常生活中每次開飯前班級教師要幫助幼兒明確目的與要求,知道進餐常規,并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如提醒幼兒進餐的衛生要求;以及給幼兒一定的時間,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要求幼兒進餐完畢會收拾自己的桌面和餐具,并開展一系列有效的獎勵制度。兩位教師也相互配合堅決貫徹執行這些常規要求,這樣幼兒會從內心激發出有意注意的動機,自覺地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并動用已有的意志品質努力去保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