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相同行為的背后有著不同的原因
一天,我正在戶外組織孩子游戲。突然,旋旋大哭了起來。問及原因,他身邊的聰聰掐了他一下,紅腫的傷口告訴我,聰聰掐得很用力。我非常生氣,把聰聰叫到身邊,大聲問:“你為什
么掐小朋友?”聰聰?shù)芍笱劬Γ曰蟮目粗摇?
吃完午飯,快午睡了。我見聰聰情緒還是很低落,就把她抱過來,摸著他的小手說:“老師喜歡聰聰,但打人的聰聰我不喜歡。”聰聰眨巴著他那烏黑的眼睛說:“可是,我高興,我喜歡他。”我驚訝了,那有喜歡別人就掐別人的?“媽媽喜歡我就掐我。”癢癢咕囔著。
下午,我特地跟聰聰媽媽進(jìn)行了交流。原來聰聰和她媽媽的關(guān)系就像朋友,有時打打鬧鬧,高興時喜歡掐掐聰聰可愛的小臉蛋,拍拍聰聰?shù)男∈帧?/p>
原來如此,我終于明白了聰聰攻擊行為背后的動機(jī)——那是喜歡,友好的表示,是對他媽媽向他表示友好的模仿。
對大人來說,孩子是一個謎。他們有自己獨(dú)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需要我們大人多一點(diǎn)耐心,多一份等待,多一些思考,給每個孩子“說出自己秘密”的機(jī)會。我懊悔自己當(dāng)時的沖動。
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相同行為的背后有著不同的動因。
針對聰聰?shù)摹肮簟毙袨,我與他家人達(dá)成了一致。在家里不再掐孩子而是擁抱孩子。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聰聰知道對人的喜歡的方式有多種,掐人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