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兒童性格培養
1歲~1歲6個月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期,孩子想自己動手吃飯、擺弄東西、到處試驗自己的能力和體力,若是受到妨礙或要求得不到滿足,又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就會哭鬧、摔打東西,甚至動手打人。碰到這種情況時,如果家長一味地遷就滿足孩子的要求,以后孩子則會用相同的方法來要挾大人。因此當孩子想以此達到其無理要求時,家長應予以拒絕,并設法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其他方面去。對待孩子的自我意識,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解釋原因:1歲~1歲6個月的孩子,好奇心很強,不知道什么是危險,對一切都無所顧忌。可能當媽媽拔下電吹風的插頭剛梳了兩下發,低頭一看,孩子正在腳下試圖將插頭插回電源插座。這時媽媽要對孩子說“不”,告訴孩子:“電是很有用也很可怕的東西,它會引發大火燒著你的,那時候你就見不到媽媽了。”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父母的意見要一致:孩子要吃冰激凌,爸爸同意,媽媽卻不同意,如此意見相背,孩子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而且也容易造成孩子的投機心理,對支持他的一方有好感。因此在發生類似情況時,即使父母一方說得不太合理,另一方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反駁,而應當私下溝通。
堅持到底:如果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就非買不可,而他已經有好幾件這樣的玩具了,這時家長就應該很堅決地告訴他“不能買”,即使孩子又哭又鬧,都不要動搖。如果家長有一次向他妥協,那么今后碰上類似的情況,孩子還會使出這個手段,并樂此不疲。
不能講條件:孩子吃飯磨磨蹭蹭,家長對他說:“吃不完飯,就別想看動畫片。”這種方法可能會一時奏效,但會造成另一個不好的影響,孩子也會仿效大人,動不動就講條件。
給孩子其他選擇的機會:孩子非要吃冰激凌,而他虛弱的脾胃可能會因此鬧病,家長可以對他說:“你的胃不好,吃冰激凌會拉肚子,你可以吃酸奶或喝牛奶,這兩個你要哪一個?”用商量的語氣同孩子說話,給他一個選擇的機會,孩子會樂意接受的。
不能總說“不”:只有在孩子進行危險活動或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家長才能說“不”,對孩子不可限制太多,否則會使他把家長的告誡當耳邊風,而且還會令孩子變得膽怯,或產生逆反心理。
二、1歲6個月~2歲:孩子自我意識萌芽期
1.孩子出現自我意識萌芽
1歲半~2歲的孩子,動作能力不斷發展,可以自由活動,并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這時的孩子雖然還要依賴家長的照顧,卻又常常同家長作對,不斷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如果要求達不到就哭鬧、發脾氣。這些都是幼兒發育中的正常表現。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獨立的愿望越來越強,卻又分不清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對身體有利,什么對身體不利。所以家長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正確回應孩子的要求。
2.孩子愛提問怎么辦
由于孩子的知識有限,各方面能力尚待發展,他獨特的思維方式、異于成人的視角和觀察事物的方法,都使得他常常提一些成人難以回答的問題,如“天上的星星有多少?”“是誰放上去的?”……這些問題常常使家長感到不知所措而做出一些不當的回應。有的家長敷衍了事,每當孩子提問時總是說:“不要問了,長大你就知道了。”有的家長采取排斥、壓制的方式,說:“真討厭,不要問東問西的!”家長長期這樣對待孩子的提問,久而久之,一部分孩子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影響語言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而另外一部分孩子則會變得不聽話、更加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