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兒童性格培養
家長的期望對孩子性別認同有影響:受社會文化的影響,人們對不同性別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認同。如果是男孩,家長就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勇敢、強壯、具有男子氣概的人;如果是女孩,家長就希望她成為一個溫柔、細膩、可愛的人。這種觀念上的定位,使家長會根據孩子的性別作出不同的反應。如家長喜歡給女孩買娃娃,鼓勵她做安靜的游戲;給男孩買玩具槍、足球,贊同他做激烈、富有挑戰性的游戲等。這種性別期待有利于孩子產生相應的性別行為,作出正確的性別認同。
認識到傳統觀念的局限性:傳統的性別觀念雖然有利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但過度使用會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出現片面性。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生活中除了具有自己性別中的一些典型特性外,在不同的場合或對象面前還需要表現出不同的性別特性。因此只要是積極向上的個性特征,家長就應予以鼓勵,不要拘泥于“像男孩還是像女孩”的思維模式,要讓孩子得到全面的發展,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
給孩子的穿著打扮要適當:孩子對于性別的最初認識源于人的外部特征,其中穿著打扮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這通常是由父母決定的。有的家長由著個人的偏好打扮孩子,如給男孩子穿花裙子、化妝成女孩等,這種做法非常不利于孩子正確性別意識的形成,久而久之會對孩子的性別角色發展產生影響。
防止孩子出現性別認同異常:家庭中父母雙方要扮好自己的性別角色,因為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別后,喜歡模仿同性別父母的行為。對于雙親不全的家庭,應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在缺少父親的家庭里,男孩性格傾向于女性化,女孩性格傾向于男性化。不要讓孩子總是和異性伙伴做游戲,在孩子的小伙伴中,不應缺少同性別伙伴。母親對男孩不要過于保護,不要禁止他參加男孩們的激烈游戲,更不能鼓勵男孩或女孩的極端異性化行為,如小男孩用母親的口紅抹嘴唇,即使的確好看,也不宜當面稱他漂亮。
6.孩子的恐懼感
(1)對黑暗有懼怕感
家長平時絕不能用“關黑屋子”的辦法來懲罰、嚇唬孩子,否則孩子會把黑暗與恐懼聯系起來,對黑暗的懼怕感會愈加強烈。為了淡化孩子的恐懼感,家長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自然而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用淺顯的語言把黑夜的形成原因告訴他,消除孩子由于黑暗的神秘感而引起的恐懼。
(2)害怕打雷
家長可用形象的語言給孩子講解這一自然現象的成因。如:“打雷是因為下雨之前,天上的烏云很多,它們在一起擠著擠著就打起架來,發出好大好大的聲音,這就是我們聽到的雷聲了。”這樣會減輕孩子的恐懼,還可以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如“你們不要再打架了”“這個聲音不好聽”等,來減輕孩子對雷聲的恐懼。
(3)害怕貓、狗等小動物
孩子害怕貓、狗等小動物可能與這些動物曾追、咬過他有關。家長可以給孩子看一些介紹小貓、小狗的畫冊,了解其習性,或讓孩子逐漸接近一些家長比較熟悉的,較溫順的小狗、小貓,甚至還可以讓孩子輕輕摸摸它們的皮毛,孩子會漸漸消除這種恐懼的。
(4)害怕某些昆蟲
孩子害怕某些昆蟲很多時候與大人的態度有關。小孩子并不懂得害怕昆蟲,但如果在他擺弄昆蟲時,大人驚慌失措地阻止,就會使他產生恐懼。只要孩子擺弄的是無毒無害的蟲子,家長即使害怕也不應表現出來。